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从太一神、燃灯神谈开封文化

作者:开封 韩鹏

据说,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天官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花灯节”等。一般认为,此节起源于西汉武帝时期的农历正月十五日,在皇宫设坛祭祀天神中最尊贵的“太一神”。太一,又称“太乙”,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天帝。

道家认为,太一无形无象,本是形成天地万物的元气,也被认为是先天地万物而存在的宇宙本源。据西汉刘向《五经通义》记载:“天皇大帝亦曰太一。” “天皇大帝”“太一”,实际上就是开辟人文世界和天地天皇伏羲的别称。

其实,早在战国时期,魏国大梁就把天上的太一星,比作画八卦、分九州的伏羲了。据魏国大梁所编《竹书纪年•前编》记载:“伏羲始定四海之广,作八卦,分九州,制九宫,因此制九州。”又记载:“太一者,北辰神明也,下行作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央。中央者北辰之所居,故谓之九宫。太一下行,九宫从坎起,自此而于坤宫,而震宫,而巽宫,所以半矣还息于中央之宫。”

从上述记载可知,魏国的大梁人把“作八卦,分九州,制九宫”的伏羲,与“下行作卦之(九)宫”的太一等同看待,不过一个是天上的北辰神明,一个是人间创世神而已。其实,都是对华夏人文始祖伏羲的不同表述形式。

这说明,开辟华夏民族文明的创世神伏羲,就是天上的太一星,也称“北极星”“太极星”等。这种文化观,正是华夏民族“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创世思想方法的具体展现。也是圣人以神道设教,育化天下人的重要方式。

伏羲是燧人氏之子,燧人氏发明了“火”;伏羲创造了太极八卦文化,是华夏文化的始点。“火”与“文化”一样,都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一个是照了大自然的黑夜;一个是照亮人类意识混沌的黑暗。两种光明,都是人类文明曙光出现的标志。
因此,伏羲也成为了光明的象征,古人便以太昊、太阳、日等作喻比。

到了东汉顺帝年间,道教创始人、天师张道陵,把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以燃灯的方式祭祀给人类带来文明、光明的”太一(乙)神”,即创世神伏羲。祭祀活动彻夜点灯照明,作为正月元宵节点灯的开端。后来每到正月十五夜,城乡灯火通明,士族百姓,一律挂灯,形成了一个传统的文化习俗。

张道陵是西汉张良的八世孙。张良生于河南原阳县齐街乡留侯村,羽化于兰考县白云山黄风洞,是道家赤松子传人黄石公的弟子。

民间传说,张良升仙后,跟随太上老君,位为太玄童子。故有东汉时期,太上老君传授道法于张道陵,让其到四川青城山灭六部鬼神的道教故事传说。

分析来看,无非是说张道陵与先祖张良及道教文化一脉相承。而张道陵所传承的道教,无非也是发源于八世祖张良家乡,即中原伏羲创造华夏文明之始的大道文化。
不过,受当时条件所限,人们只能以点燃油灯的方法进行照明,以祭祀给人类带来文明、光明的太一神、创世神伏羲。

佛教,大致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原地区。佛教中也有燃灯佛,又称“燃灯古佛”“定光佛”,是“过去佛”之一,也称“万佛之祖”,曾授予佛陀给释迦牟尼。

创造佛教的释迦牟尼出生于尼泊尔。尼泊尔专家认定,释迦牟尼不仅是尼泊尔人的先祖,还是中国神农氏炎帝后裔。据南朝宋时期佛教宗师求那跋陀罗《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记载:“此佛初生之日,四方皆明,日月火珠复不为用。以有此奇特,故名为普光。”

可见,佛经也在说燃灯佛的出世,给人类带来了光明。这与中国伏羲创造文明、光明的历史文化传承相一致。不排除释迦牟尼作为神农氏后裔,通过佛教文化传承上古先祖历史文化的可能。

中国第一部汉字化佛经《放光般若经》,就是在晋代陈留郡仓垣城水南寺,即今开封铁塔公园完成编译后,迅速推动佛教的中国化进程的。

晋代陈留郡仓垣的水南寺,就是北宋开封五丈河南部的开宝寺。在开宝寺历史中,一直传承着以铁塔通夜燃灯,祭祀燃灯佛,也就是太一神伏羲的佛教文化传统。

元代散曲名家冯子振,在《铁塔燃灯》的诗中有证:“擎天一柱碍云低,破暗功同日月齐。半夜火龙翻地轴,八方星象下天梯。”诗篇不仅形象地写出了开封铁塔的雄伟与庄严,令人心驰神往;还留下了元代开封人以铁塔燃灯的方式,祭祀燃灯佛、太一神伏羲的历史文化习俗。

开封繁塔,原名“兴慈塔”,本是为存放燃灯佛,即定光佛舍利而兴建的北宋佛塔。繁塔建在后周时期的天清寺内。天清寺,因建成于五代后周世宗柴荣诞辰的“天清节”而得名。开封北宋时期所建两座佛塔,均与燃灯佛、太一神伏羲有关,说明伏羲文化在开封延续的历史悠久。

开封,是太昊氏伏羲王天下,建陈都之地。相传为黄帝所作的《归藏》记载:伏羲由“白云出苍梧,入于大梁。”“大梁”也称“陈留”,自古有伏羲居住的黄柏山,开封土柏岗乡大杜砦人祖庙一带是黄柏氏文化的发源地。开封的“大梁”“祥符”名称,都是星象、天书文化的一种传承。

宋代学者罗泌《路史·后记》记载:“天皇伏羲都陈留。”元代高僧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也记载:“太昊伏羲氏木德都陈留在位。一百一十年。始画八卦。” 至今,开封土柏岗乡大杜砦人祖庙南部盘石庙村,仍有建有盘石庙传承,以祭祀居住太山,即太一(乙)山上的太一神、人祖爷伏羲和太(泰)山奶奶女娲。

因此,古人也把盘石庙称作太(泰)山庙、奶奶庙,传承的都是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女娲文化。开封市西大街的救苦庙,也是为祭祀太一(乙)神而修建道佛文化兼容的寺庙,也具有祈祷人祖保佑人们脱离黑暗苦海,走向光明未来的文化内涵。
这些古书中记载伏羲的文化传承,都与魏国大梁所编《竹书纪年•前编》中“伏羲始定四海之广,作八卦,分九州,制九宫”的记载、开封现在的伏羲女娲历史遗存传承互为佐证,也与北宋汴河州桥两岸大型石雕“龙马”,即伏羲时期“龙马负图”文化,宋代开封“龙马负图处”碑刻的历史、地理和文化一脉相承。

道教、儒教、佛教文化,存在着根本上的一致性,为北宋五子通过三教合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新儒学,即理(道)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和历史文化依据。它是北宋时期开封传统文化造极于世、空前绝后,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文化高地的重要原因;也是开封打造宋文化名都、国际文化名城绝佳的优质文化资源。

开封,无愧于中国传统文化厚地之名,也无愧于世界历史文化山巅之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