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学仁
朱熹集宋代理学之大成,其道德事功为后世所称颂。朱熹也深晓养生之理,在其养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虽然没有养生学专著,但其养生思想却散见于他的著作中,几乎涉及现代养生学的各个方面。朱熹是宋代的养生家、美食家,洪丕谟近作《中国古代养生术》将朱熹的养生思想归入儒家养生术,对其评价是:”朱熹不仅是位懂得饮食养生,同时又是位懂得心理养生的人。”朱熹养生,其心理养生之理与其哲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养生上,重精神,轻物质,坚信”平日慎起居,节饮食,养得如此了,固是无病”,反对穷口腹之欲。
朱熹养生思想与其哲学思想一样,是经过对佛学、道家思想探索之后,吸收释氏、道家养生思想的有益成份而形成的儒家养生术。朱熹十五六岁时,即留心于禅学,但终于认识到”毕竟佛学是无处”,然而在气功修炼方面,他对释子禅定还是有所取的,他的跏跌静坐养生法即从禅定而来,又不同于释子的禅定,反映其积极入世的思想意识。他十八九岁时,已从徐诚叟处”知言养气之说”。在28岁时,曾途经顺昌筼等铺,见壁上道家诗,即留心于道家的养生法。后来,他还专门研究《参同契》、《阴符经》等道家著作,晚年定著《参同契考异》、《阴符经考异》。他终于揉合释、道养生法于儒家养生术之中、注重思想、情绪上的修养,强调心理养生对身体保健的特殊作用。他的养生法接近于道家自我修炼的方法,即不追求长生不死;他主张静坐养生,积极入世,否定像释子坐禅的意义,从而显示其养生思想独具的特色。
朱熹一生入仕途近50年,5次出仕,总共不及9年,先后12次奉祠家居,长期在武夷山区讲学著述,写成的著作近一千万字。他的门生遍全国,多达数千百人。他不曾身居要职,却也四次得到皇帝召见,向皇帝陈述政见,还得到过皇帝嘉奖。他在晚年创立考亭学派,在我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久远影响。不幸的是,他晚年遭”伪学”之祸,被迫避居他乡,心身遭到摧残。可是,他身处逆境仍不废讲学著述,这不能不归功于他的养生实践。正由于他养生得法,从小体弱多病、中年病衰的他,竟然担负起继绝学的重任,集宋理学之大成,著作等身,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他一生历尽坎坷,甚至食米不足,在武夷山区医药条件很差的情况下,活到古稀之年,成为宋代的长寿老人(据《科技经济导报》载:专家推算,宋代人均寿命仅30岁)。
朱熹的养生保健思想的积极意义,现概括分述如下:
一、以道为志,重在精神调养、心理养生,这是朱熹养生之理的核心
朱熹从小有志于学,自称”总角闻道,终躬求之”,又说自己”早岁即甘退藏……冀成一家之言以待后之学者”.以继志传道为己任。立一家之言的理想成为他一生的主宰,誓为之奋斗终身,所以他说”未尝敢舍之而从人”。
他认为”看得道理分明,便是有甚利害,有甚祸福,直是不怕。只是见得道理如此,便做将去。”他这样的志气就是”以道义充养起来”的浩然之气。由于他有坚定的信念,因而只见道不见禄,生活上克服重重困难,即使在”伪学党禁”中,也能坦然回答:”死生祸福,久已置之度外,不烦过虑。”正由于他做到”内无空寂之诱,外无功利之贪”,能够终身勤奋,”虽甚病,然亦一心欲向前做事,自是懒不得。”他一生奋斗目标明确,心理稳定,一心讲学著述,钻研理学。在他逝世前三天,上午修改《大学.诚意章》,又修《楚辞》一段,午后病情恶化才入宅堂不复出。医生说他这时脉已绝,”只是精神定把得如此分晓”,才使他”死而复生”,详尽交代了后事。这是他长期心理养生的结果。由此可见精神产生的巨大力量。
二、择居山间佳胜处,安居而乐业,深得养生之益
年轻的朱熹出任泉州同安县主簿,能面对官场现实,激流勇退,安居武夷山区20年,学有所成,这就是人的机体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结果。淳熙五年(1178年)八月,朝廷曾几次差遣他知江西南康军,他不止一次上状辞免,他认为”今若出补郡吏,日有簿书期会之劳,送往迎来之扰”,事业也就半途而废了。起初,他寓居崇安五夫潭溪之畔,有屋五间,近处有地可树,有圃可蔬,有池可鱼。他心满意足了,赞道:”虽非水抱山环地,却是冬温夏冷天。绕舍扶疏千个竹,傍崖寒冽一泓泉。”有山有水的环境,气候温暖,饮水洁净,不失为幽居佳境,为他耕读创造良好条件。他浙东解职归后,筑室武夷山的隐屏峰下,名其居隐屏精舍(又名武夷精舍)。这里是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腹地,环境宜人自不消说。此外,他在建阳崇泰里建寒泉精舍和晦庵,晚年定居建阳近郊考亭,增建竹林精舍(后改名沧州精舍)。这些地方也都环境优美,是讲学著述的胜地。优越的生活环境促进他健康长寿,是他事业成功的保证。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