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保万
朱熹说:”子静来南康,熹请说书,却说得这义利分明,是说得好。如云:’今人只读书便是利,如取解后,又要得官,得官后,又要改官。自少至老,自顶至踵,无非是利。说得来痛快,至有流涕者。”于是,他将陆之讲义刻之于石,以广流传。明代书院”讲会”相当盛行,到清代”讲会”更加制度化,会约相当严密。有的书院”讲会”会约竟达12条之多,规定会有统,会有期,会有仪,会有图,会有辅,会有指,会有录,会有程,会有章,会有戒等;而且”讲会”分有邑会、郡会、四郡大会三种。邑会每季举行一次,郡会每年一次,四郡大会每年暮春轮流在四郡之一郡举行。通过”讲会”使书院文化扩大了教学范围,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活跃了学术空气,同时也提高了书院的社会知名度,扩大了书院的学术影响。
四、践行为重的书院教学方法。朱熹认为书院文化教育最重要的,只有两件事,即:”理会”与”践行”。所谓”理会”,既指对先验伦理道德观念的体验,也包括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践行”,既指对封建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践履,也包括对社会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对认知与践行的关系,朱熹主张”知处求行,行处求知”。这个从认知到践行,再从践行到认知的过程中,始终是以践行为重点的。这表明他既重视认知对践行的指导作用,又强调了践行对认知的丰富和发展。他认为认知与践行”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这指明践行重于认知。他说:”学之博,未若知之要,知之要,未若行之实”,这又指明践行之实,重于认知之要。又说:”《书》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工夫全在行上。”这里着重强调工夫全在践行上。朱熹在充分肯定践行为重的同时,也较全面地论述了认知与践行的辩证关系。他指出:”知与行功夫,须着并到。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两者不可偏废。”但认知与践行相比,他还是较为强调践行,所谓”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朱熹还提出”学即行”这个颇有创意的命题,他说:”学即行也,所谓所以学者,将以行之也。”朱熹曾自称他的书院教育,也是讲说时少,而践行时多。他说:”某此间讲说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要用你自去理会,自去理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人,做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他认为”若不用躬行,只是说得便了,则七十子之从孔子,只用两日说便尽,何用许多年随着孔子不去?”所以,他要求读圣贤书要”反求诸身,一一体察”,”不可专他认为”读书便是做事”,因为”读书讲究其义理,判别其是非,临事即此理。”从”学即行”的意义上说,朱熹还是比较强调在社会实际的践行中学到真本领。他说:”如遇一件事,且就这事上思量,合当如何做。””至若万物之荣猝,与夫动植小大,这底可以如何使,那底可以如何用,车之可以行陆,舟之可以行水,皆所当理会。”数学在传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称为最末等的”末事”,而朱熹将此”末事”,与当时风行的”时文”相比,认为这”末事”对当时核田亩,正经界甚为有用,而整篇整卷”时文”有何用?却坏了许多士子的精神。可见,朱熹对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技能相当重视。
五、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书院文化教育与理学学术研究相结合,是朱熹及其学派区别于当时其他学派最突出的特点。朱熹著作数量之多,学术水平之高,皆达到我国书院文化的巅峰。据统计,朱熹本人所著述的著作,达140余种之多,其中6种,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子集注与《周易本义》、《诗经集传》等,皆被收入元、明、清三代士子科举应试必读的《四书五经》教科书,支配学术文化界将近七百年之久,这在中华学术文化史上也是罕见的文化现象。朱熹及其学派的学术研究,大体可分为如下几大类:其一、整理和阐释北宋濂、洛、关诸理学的基本著作,著有周敦颐的《太极图解》、《通书解》,张载的《正蒙解》、《西铭解》,编辑、整理了二程(颢、颐)的《二程遗书》、《二程外书》、《程子微言》,还编《伊洛渊源录》论述洛学源流,并编辑二程门人著作,如:《上蔡语类》、《延平答问》等。其二、编著书院文化教育教材,著有《小学》,与
吕祖谦合著《近思录》,《四书集注》(其中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是朱熹生平的力作,他曾自称对《四书集注》”添一字不得,一字不得”,并编著多种《四书》辅导教材,如《四书或问》、《四书音训》、《大学集解》、《大学详说》、《大学启蒙》、《中庸辑略》、《中庸详说》、《论孟精义》、《论语要义》、《论语集义》、《论语详说》、《论语训蒙口义》、《孟子集解》、《孟子问辨》等。其三、经史著作,对易经著有《周易本义》、《易学启蒙》、《易传》、《古易音训》等,对书经著有《古书经》、《书说》、《书传辑说》、《书经问答》等,对诗经著有《诗经集传》、《诗序辨说》、《毛诗集解》、《诗风雅颂》等,对礼经著有《仪礼经传通解》、《仪礼经传图解》、《礼记辩》、《二十家古今家祭礼》、《祭礼》等,对孝经著有《孝经刊误》、《孝经存异》,对史学著有《资治通鉴纲目》、《资治通鉴纲目提要》、《名臣言行录》等。其四、朱熹门人羽翼朱熹学派,较著名的有蔡元定所著《皇极经世指要》、《律吕新书》、蔡沈所著《书经集传》(此书被收入《四书五经》教科书)、黄干所著《仪礼经传通解续》、陈淳所著《北溪字义》,真德秀所著《大学衍义》等。此外,朱熹门人还将朱熹生平诗文和书信编为《朱文公文集》,并将书院各门人向朱熹问学记录,编成《朱子语类》,刊行问世的各种朱熹《语类》,共达17种之多。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