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朱子理学美学的研究价值(四)

作者:潘立勇

这里且不谈上述对理学与文学关系的评价是否全面,至少对朱熹的文学思想的评价并不公正客观。据我的考察,先在这里可以扼要指出的是,(一)朱熹并没有毫无前提地主张”作文有害”(在这一点上他比程颐等理学家开明,其实理学家的文学家并不是铁板一块的,其中的差别也相当大)。相反,他还强调”艺是合有之物”,”日用不可阙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文学艺术的作用;(二)”道外无文”、”文从道出”的说法固然有强化文学艺术的伦理功能的功利企图,但也包含首从逻辑本体论上探寻文学艺术的形上本体的思辨追求,而且正是在”文道合一”这一基点上肯定了文学艺术的”合有”地位;(三)朱熹确实重申过”有德者必有言”的儒家传统见解,但他同时也曾指出”有德者未必能以言称”,因此对于艺术家的主体修养,除要求”精思以开其胸臆”之外,还强调”远游以广其见闻”,并明确指出文学艺术不等同于道德学术文章之处在于它们是缘于”感物道情”,而需要”托物兴辞”,因此,说他否定文学艺术的物征同样站不住脚。诚然,朱熹有时表现出如人们否定的那一面,但他还有值得了解和肯定的另外一面,”朱子早岁本号诗人,其后方学道名家”,作为诗人和理学家的两重追求在他身上都曾表现得极为深刻与复杂,并由此产生了许多内在矛盾,他的思想的深刻性和复杂性都跟这种矛盾性有关,而人们对他的成见与误解也大抵缘于这种矛盾性和复杂性乃至深刻性的认识不足,这就亟需我们通过实事求是的探讨来重新认识。

三、研究的空白

也即鉴于国内外朱熹理学美学思想系统研究的空白。如果说对朱熹的文学活动和文学思想人们虽有较多的误解与成见,但已作了不少研究,有些甚至已相当深入,那么对朱熹的理学美学思想之系统研究,则至今尚处空白状态。国内包括港台学者对朱熹的哲学、伦理、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教育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深刻,硕果累累,如范寿康的《朱子及其哲学》、张立文的《朱熹思想研究》、杨天石的《朱熹及其哲学》、陈正夫、何植靖的《朱熹评传》、高令印、陈其芳的《福建朱子学》、陈来的《朱子书信编年考证》、《朱熹学研究》、韩钟文的《朱熹教育思想研究》、束景南的《朱子大传》以及台湾学人钱穆的《朱子新学案》,牟宗三的《心体与性体》、香港学者刘述先的《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等等,加之各种哲学史、伦理学史、教育思想史、文化史中对朱熹思想的论述以及单篇论文,更是洋洋大观,国外如日本、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汉学家对未于学的研究也成果斐然。尤以日本朱子学专家区田武彦的《朱子学大全》和陈荣捷的《朱学论集》和《朱子新探索》为著,海内外还多次开过国际性的朱熹及朱子学研讨会,在对朱子学的这些广泛研究中,唯独朱子理学美学思想的系统研究尚无人涉足。

已经展开的朱熹文学思想研究,主要还局限于他的文道说、《诗》学、《楚辞》学、创作论中的”比兴”论、鉴赏论中的”滋味”说等等,缺乏全面、系统的探讨。至于他的画论、书论、字论、山水美论、人格美论、审美教育论等的作为完整的美学思想的探讨,尚无人问津。台湾学人张建的《朱熹的文学批评研究》,恐怕是至今仅见的朱子文学批评研究专著,本书虽有开拓之功,然而主要还是材料的罗列抉择,对朱子艺术哲学思想及其理论体系与特色缺乏深入系统的把握,钱穆先生五大卷的《朱子新学案》,列有朱子的”诗学”、”文学”、”游艺之学”,其中”游艺之学”又包含”论乐理乐律”、”论琴”、”耕诗乐先后”、”论书法”、”论金石之学”、”留心绘事”、”游兴”、”卜筑之趣”、”考古今画风”等条目,这其实已经包括了美学所涉及的许多领域。

然而该书既名之曰”学案”,就意味着主要还是材料的爬梳罗列和考证,虽其中不乏深刻的见解,但毕竟重”案”而不重”论”,它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份翔实可靠的基本材料,但其本身还不能算是系统的理论探讨,何况钱氏属于旧学,没有从美学理论的角度着眼。

在中国古典美学史的研究中,哲学家的美学思想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许多重要哲学的美学思想已得到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如对孔子、王夫之美学的研究令人瞩目,相形之下,作为哲学大家的朱熹及其美学思想,则被过于冷落。任继愈先生在为张立文先生五十万字的大著《朱熹思想研究》一书作序中曾特别呼吁,”哲学文学都是朱熹思想的表现,若能合并考察,就更可以了解朱熹思想的全貌”。朱熹作为一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大家,有人把他比之西方的亚里士多德、康德和黑格尔,他的学识的渊博、兴趣的广泛、思辨的精深在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中是罕见的,历史的和当代的几乎所有课题都被其重新思索,因此,研究朱熹而少了他的理学美学思想这一环节不能不算是朱子学中的巨大空白和遗憾。

总之,鉴于朱熹及其理学美学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美学中的地位和影响的重要。历史上对朱熹文学和美学观的误解以及这个领域系统研究的空白,我们来深入系统地考察朱子理学美学,这对于填补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应有之环节,揭示中国传统文论中相对见弱而理学美学中相对见长的理性思辨,消除断言中国传统美学不具思辨品格的偏见,宏扬中国传统审美哲学的理论精华,在辩证地分析理学美学二重性影响中吸取有利于建设中国有民族特色现代美学体系的积极因素,无疑是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