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困惑中的建构—”理一分殊”说的形成及形上拓展(二)

作者:陈进国

张载说:”仁以敦化为深,化行则显”,敦笃虚静者仁之本”,”无所系阂昏塞,则是虚静也。”从张载处,我们洞见其”阔然大公”气象,直是”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气象,直是”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气象。故张载之博大精深,非学之博大精深,实其境界圆融有我与无我哉,圆通敬畏与洒落也。其以志之豪迈阔远,激荡出生之无滞无碍,而观大自在。故以”境界的形而上”体认《西铭》微言则是,以”思辩的形而上””剥离”《西铭》大义则非。时杨时尚未出道,其领《西铭》之书,遑论”发明圣人微意至深,然而言体而不及用,恐及流遂至于兼爱,则后世有圣贤者出,推本而论之,归罪于横渠也。”杨时之忧,道忧也。极见儒学道统维系之危,虽首推释家发难,亦难逃墨者流、杨朱者流阻隔。然而张载心志,直是欲横跃门户之见,贯通天道性命而归一,而开悟自在圆满的生命智慧,”于工夫则重逆觉体证”。所以杨时之惑,非学之惑也,而系智之惑。

程颐因杨时之困顿而教导说:”《西铭》明理一而分殊,墨氏则二本而无分。老幼及人,理一也;爱无差等,本二也。分殊之蔽,和胜而失仁;无分之罪,兼爱而无义。分立而推理一,以止和胜之流,仁之方也。无别而迷兼爱,至于无父之极,义之贼也。”程颐见解,既是对张载微言的内在辨析,亦是对张载大义的外在肢解。就境界形态而言,程颐同样没有领悟张载立基于儒家有为的有我境界而景行佛教无为的”虚静无滞”境界,其心灵深处积淀着对生存处境的深度关切和对生存之本真状态的追寻。换句话说,程颐对《西铭》的领悟,虽胜于杨时解读的空泛,又落入语言的窠臼。他不是在存在意义(境界形态)上把握《西铭》的,而只是从伦理意义上来辨析《西铭》。

由程颐与杨时辨析《西铭》而提出的”理一分殊”说,是对《西铭》内在意蕴伦理层面而非境界层面的拓展,因此张载所融释的道德生命价值内涵不可能获得完整的提示。但”理一分殊”说客观地展示宋儒重思辨、重解析、重辩证的理性思维特征,这种定势化的二分思维模式无疑是对传统重体验、重综合、重圆融的直觉思维的有力补充。程颐等新儒家,借助于这种思维定势,与佛教展开思辨性的对抗,从天人之辩、心物之辩、性情之辩等来阐发人之主体的道德伦理内涵,致力于追求主体道德践履的外在效用。这种由内在心性和外在效用两方面展开的道德理性意识同样也贯穿新儒家对人自身主体地位的确认和主体价值的肯定。

因此,可以从哲学角度把程颐的”理一分殊”析为两个层次:自然哲学层次(本体论层次)和伦理学层次。程颐对”理一分殊”的伦理学层次的把握是明晰的,而对自然哲学层次的分析,尚未系统化和条理化。其后杨时用”道”来释”太极”,将”太极”与”自然之理”相提并论,云”乾坤亦是异名同体,其本一物,变生则名立。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亦此物也。

但因变化出来,故千态万变,各自陈露变化之神之所为。”他借”理一分殊”以论证宇宙本源与派生的关系,此是从宇宙生成论上讲”理一分殊”。其思维的一大跃进处,是用气化之理来诠释”分殊”:”夫通天下一气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其虚盈常与天地流通,宇非刚大乎。”杨时又尝辨析体用:”用未尝离体也。且以一身观之,四体百骸,皆具其所谓体也。至其用处则履不可加之于首,冠不可纳之于足,则即体而言,分在其中矣。”认为”理一”与”分殊”即体与用的关系。体用不离,体用一源。此处所讲的”分”非分解义,仍”定位””定分”解。这是从本体论入手,辨析总体而抽象的理与具体而微的理的合一。但杨时所关注的依然是伦理学意义上的”理一分殊”。他说:”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善推其所为而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谓推之也。

孔子曰:’老者安之,少者怀之。则无事乎推矣。无事乎推者,理一故也。”这是从”分殊”到”理一”,从事到理的推演。另者”理一而分殊,故圣人称物而平施之,所以为仁之至,义之尽也。何谓称物?亲疏远近各当其分,所谓称也,何谓平施?所谓施之其心焉,所谓平也。”这是从”理一”到”分殊”,从理到事的推演。借助于”二推法”,杨时取消理的作为超越的抽象存在,将本然之理直接落实在日用人伦上。让”理”在经验化过程中充实了现实性因而也是合理性的内容。由是理不仅是超越的,而且是内在的。这种内在性和超越性的统一,又喻示着现实人生与道德理想之间的契合。杨时云:”天下之物,理一分殊,知其理一,所以为仁,知其分殊,所以为义。权其分之轻重,无铢分之差,则精矣。夫为仁由己尔,何力不足之有。”又叹:”人之过,其蔽无分,无分则妨义。义之过,其流自私,自私则害仁。害仁,则杨氏之为我也,妨义,则墨氏之兼爱也。”从伦理层面分析,他追寻现世的道德自我圆成(必仁且义),正是一种人之主体性的觉醒。

在辨析”害仁”、”妨义”之过时,杨时凸显的是一种伦理责任意识和克己的自觉精神,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深沉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情结的反映。而从思维模式判定,杨时定势化的思维方式尽管贯穿着辩证精神和理性精神,但由于侧重在仁义对举、义利对立、理欲相斥上来把握儒家的道德伦理价值,亦给新儒家的道德理性主义注入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的内容。重道义价值而轻功利价值的结果是使儒家的道德理性主义聚敛着内在的张力。”行为师表,学为儒宗。鸢飞鱼跃,意会心融。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