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茹辛
朱子常鼓励门人,要立志作圣贤,人人要以圣贤自任。朱子这种思想背景是受了孟子”人人可为尧舜”的启示。朱子认为以立志作圣贤,即使不能成为圣贤,至少也可变化气质成为有知识,有道德,有智慧的人,不致只是一个枉过一世的人了。
朱子更重视高等教育,注重人才的培养,如白鹿洞书院之重建,武夷山书院(即武夷精舍)之创立,岳麓书院重修。若非朱子倡议,当不可能有如此多的学术研究中心出现,来替国家培育大批的人才,且留下模式为后学效法。事实上书院不仅止于此,据记载与朱子个人有关系的书院(包括精舍)有二十四所之多,分布江西、福建、湖南、广东等各地。书院对中国学术、历史、文化贡献极大。这些书院当时推行程朱的新儒学与朱子四书集注及其新儒学著作。成为科举策试的官方基础,遏阻了当初佛学狂潮抑或由王安石的新法取代孰不可知?因而书院兴起,改写了历史,树立了儒学的典范。这是推行书院制度的功效所致者
朱子不但重视高等教育、社会教育,尤重视启蒙教育与家庭教育。朱子在《小学》一书中,强调儿童教育之重要性,”自六岁始即应教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此皆以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须讲而习於幼稚之时”,可见其重视启蒙教育之一斑。朱子对家庭伦常教育亦极重视,《朱子家训》中特别强调”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兄爱、弟敬、夫和、妇柔。事师长贵乎礼,交朋友贵乎信,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婢仆不可不恤……”数百年来,《朱子家训》普遍刊登于朱氏各支分派族谱,深植人心,使族人谨守勤勉,是朱族最具文化价值传家的典范,也是社会大众宜读的守则。
四、朱子学术思想的传播
前文探讨了朱子学术思想与文化影响的雏形。现在再把朱子学术思想的传播,加以阐述,这样才可对朱子学术思想的影响,有整体性的了解。
朱子学术思想的传播,可说是广大无边,无远弗届,历久弥新,时不分古今,地不分南北,且远渡朝鲜(韩国)、东洋日本、南洋以及欧美等各地。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朱子学术思想在滋生孕育,有中外学者专家在研究发展。
即以《朱子行状》(黄干著)言已影响整个东南亚,明大儒胡居仁每令初学读之,曰:”朱子行状学问道理,本末精粗详尽,吾每令初学读之……广大详密,然浑化纯全;非未积累久,地位高者,领会不得。吾每欲学者先读朱子行状,有规模格局,方好读明道行状。”
理学家重视行状有如此者,不独我国理学家为然,韩国理学巨擘李混(号退溪)尝为辑注。其徒赵穆等于万历四年(1576年)印行。又如韩国学者姜浩锡,把《朱子行状》译为韩文。日本崎门学派三杰之一佐藤直芳,跋《朱子行状》谓:”学者不学朱子则已,若欲学之,则不可不考於此书也。”崎门学者又以”行状”讲座,印发讲义,视”行状”为儒家经典,理学名著。
兹再就手中现有资料将国内外学者专家,暨朱子后裔等成立朱子学术研究会、联谊会等名称,略举如后:
(一)1980年7月6日﹣15日,国际朱子研究会在美国夏威夷隆重举行,与会学者专家,包括中、日、韩、英四国九十余人参加。研究会中心议题,以世界学者对朱子研究成就为准,自由选题,去其重复,有太极、理、气、心、性、仁、尊德性与道学问、修身、统权、宗教、教育、书院、朱子与各学派及释道之关系等均有献文,是一次相当成功的会议。
(二)1988年6月25日,武夷山成立朱熹研究中心,迄今召开了三次朱子学术会议,每次均有中外学者专家多人踊跃参加。
(三)1993年5月7日,成立了世界朱氏联合会。1995年10月9日至15日世界朱氏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为纪念朱子865周年诞辰在朱子祖籍地江西婺源隆重举行。出席本届联合会议,有来自中、日、韩、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美国、加拿大、德国、香港、台湾等11个国家和地区,27个朱氏宗亲组织和学术社团代表参加,盛况空前。
(四)1995年10月19日﹣21日,在武夷山九曲大酒店举行了海峡两岸纪念朱熹865周年诞辰,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参加者有海峡两岸学者专家,以及朱子后裔代表共八十多人,极盛一时。
(五)全国部分省市县先后成立朱子思想研究会,朱熹后裔联谊会。如广西博白县成立了朱熹思想研究会,甘肃兰州安度堡成立朱熹思想研究会,河南洛阳成立朱熹理学研究会,安徽合肥成立朱熹思想研究会,江苏大丰成立朱熹思想研究会,江西婺源和修水相继成立朱熹后裔联谊会。
这种研究朱子学术思想的风气已在全国各地兴起一股风起云涌的热潮,对朱子学术思想的发扬,朱子文化遗产的推广,当有无可估量的裨益,足证朱子影响力之大也。
五、结论
文化本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无形的财富,若某一民族或某一个国家,文化贫瘠,水平低下,而这个民族一定是弱小民族,这个国家一定受制于强国强种民族的欺侮。
观诸古代有不少的弱小民族,或现在非洲有某些弱小国家,都是由于文化程度不够水准,甚至因野蛮所形成文化上的落差,而导致为弱小民族。
民族与民族彼此间情感,要靠文化来带动,发扬中华民族固有传统文化,加强维护中华民族彼此间血融于水的情感交流与凝聚,化解两岸隔离了四十多年所产生的文化差异,使之在这世界文化快速发展多元化的过程中,以符合中国人二十一世纪所追求的正确理想目标与凝聚的共识。期盼国人,在正统的文化指引下,共同奋斗,使人人具有人文素养的”文化人”,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最优秀而合乎现代生活与道德精神,以”文治教化”的民族。向理想的大同世界迈进,共享和平、富强、康乐而优越的文化生活。如是观之,朱子在九泉之下,若有感应,想必也会含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