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振礼
随着学术界对于”多维文化视野研究”的认同,方志、谱牒、金石成为不可或缺、必须进一步加以开发应用的宝库。本文在深入阅读文献、志乘、族谱、碑刻,结合实地考察访问的基础上,探讨朱熹事迹。有的问题试图从”叙述层次”楔入”理性层次”,剥笋般地揭示事物”内核”。然力所不逮,请读者不吝指正。
一、朱氏三代与”闽学开宗”
泉州文庙明伦堂中旧有一联云:
圣域津梁,理学渊源开石井;
海滨邹鲁,诗书弦诵遍桐城。
联中”石井”是泉州安海镇在宋元及明中叶前的行政地名,”桐城”即”刺桐城”-﹣泉州别称。联语追怀”二朱过化”的历史作用,称赞泉州的文风之盛。安海还被称为”闽学开宗”之地,朱松、朱熹、朱在三代都与之发生关系。由于朱在文名不著,后人不大提他而已。
绍兴初朱松经抚谕东南的胡世将保举,任石井镇监。时人(佚名)有《送朱乔年举荐监石井镇》诗云:
石井镇初腾一鸮,管城子健干千钧。
已然自足雄吾党,其进衹应轶古人。
衣被卉裳殊俗惯,解捐犊佩猾商驯。万钟他日扶危平,五斗怡怡为奉新。
朱松监镇之公余常集优秀士子讲习”义理之学”,里人黄护在官署傍建”鳌头精舍”作为其讲学场所。20年后,朱熹簿泉州同安县,常往来于相距百余里的泉同之间,必经安海,数访朱松遗迹旧事,”见其老幼义理详悉,遂与论说”,士因益勤于学。嘉定间,朱在(朱熹第三子)以荫补官,通判泉州。嘉定四年(1211),镇官游绛应安海士民的要求,申报泉州知州邹应龙,请建书院。邹应龙拨官帑四十万绢以倡,并指令漕、舶二司捐助,命朱在至镇”董其事”,主持营建石井书院事宜。
朱松监镇,”试吏驰驱,厌鱼盐之琐碎”,并不得志,而公余讲学于”鳌头精舍”,致后人有”谁是当年辟草莱?层轩高栋傍崔嵬”之思。而后青年朱熹簿同职兼学事,讲学于同安,安海乃至泉南各地,如选择清源山下”郡治龙首之脉”的所谓风水宝地”小山丛竹”作为讲学的地方,当不无振兴泉南文教之夙愿。
朱熹死去10年后,赵宋王朝发现了朱熹学说的特殊价值,逐步升级地把朱熹偶像化。自嘉定二年(1209)被尊为”朱文公”以后,其地位不断被抬高。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朱熹的儿子朱在才有可能步入政治生涯,并主持营建具备规模的石井书院。该书院”如州郡学之制”,中有大成殿,后有尊德堂,奉祀朱松、朱熹父子,两畔有富文、敏行、移忠、言信四斋,此外还有杏坛、碑坊、乐轩、庑舍等建筑设施。且置学田,使生员”瞻养有田,肄业有舍”,成为当时泉州地区县属建院最早、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高等学府。诚如时人留元刚之感叹:”天下如石井者凡几?!”从《安海志》中有关碑记看,书院在明清时代多次重建修葺,今存大成殿及两庑。清人柯敦圃诗《石井书香》道是:
石井讹传近碧溪,宋朝书院在鳌西。
渐峰远照门前风,笼岫近呈墙外鸡。
五孔泉中凳景动,四斋堂上学声低。
温陵理学开安海,泉郡赏宫铁券题!
“温陵理学开安海”,又是在讴歌”二朱过化”之功。据已故泉州历史研究会会长陈泗东先生考证,”二朱过化”南宋时已尽人皆知。陈先生列举了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三 O 《文选楼影宋抄本》和宋《方舆胜览》卷十二的记载,说朱熹的学生傅伯成,曾在安海建”二朱先生祠”,并写下碑记。二朱而后,800年过去了。回顾安海乃至泉州地区的文化发展史,二朱无疑是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
然而,在朱松监镇之前,安海已有非同一般的经济文化基础了。安海龙山寺,相传始于隋朝。有的论者认为,在唐开元六年泉州”建城迁治以前,所谓泉州港,实际上是围头湾内的安海港。”
唐开元八年,建造了防止商船触礁的七星石塔。宋开宝中,安连济徙居本土,”兴筑古陵桥岸,填地却潮以备农耕,济民粒食,是以乡人易湾海为安海。”经济的发达伴随着人文的兴盛,据《安海志·选举》统计,建炎以前﹣﹣从雍熙二年(985)至重和元年(1118)133年间,安海已出了20名进士。但朱熹而后约近500年,安海及其所在的晋江县乃至整个泉州地区的文化发展,学术风气更是出现空前的盛况。这当与”二朱过化”以及历代统治阶级对朱子学的倡导密切相关。
笔者查阅了《安海志》卷二十三《选举》,以朱熹同安任满的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即朱松监镇二十余年后)为界,统计对比了绍兴二十六年前100年(1056-1156年)和绍兴二十六年后100年(1156-1256年)的科第人文,前百年进士17名,后百年进士32名。可见朱松朱熹而后,科第远盛于前。安海人直接受朱熹教化的,如高禾(淳熙八年进士),字永叔,”伯父倬先第,父伉与叔似复联第……来体监漳,朱文公时馆府第,禾执第子礼,卑以恭,文公深器之”
学术则以研习儒家经典最为可观。《易》为《五经》之首,且最难。泉州人研究《易》学的风气,在朱熹而后,史称”天下言易,皆推晋江”。泉州历代著《易》学著作者有89人,其中又以明代居多,有69人。安海儒生多学《易》,万历间进士黄志清著《易说》。据《安海志·选举》统计,从明景泰元年(1450年)至清雍正四年(1726年)276年间,安海共有119个举人(不包括武举),其中注明学《易》者61人,占半数以上(余者多治《诗》、《书》、《礼》或《春秋》)。
明代与唐顺之齐名的文学家王慎中,同时是《易》学家。除《易》以外,泉州儒林对朱子学的后继阐明,厥功甚大。明清时代出现了蔡清(安海人庄概的学生,清雍正间入祀孔庙)、陈紫峰、张岳、林希元、李光地等著名理学家,使泉州成为理学名区。清代探花黄贻楫曾应邀为北京的泉州会馆题联云:
清紫葵罗钟间气;
蒙存浅达有遗书。
上联”清紫葵罗”指泉州的四大名山;下联”蒙存浅达”则指明代泉州儒林的四大名著,即蔡清《四书蒙引》、林希元《四书存疑》、陈紫峰《四书浅说》、王振熙《四书达解》。这四部专著曾经是莘莘学子应举考试必备的指导读物,在全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清初李光地作为康熙皇帝的理学大臣,涉学广博,更是著作等身。上述理学家对朱子学的发扬光大,以及他们在理学史上的地位,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学术课题。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