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朱熹刻书事迹考(二)

作者:方彦寿

淳熙十一年(1184年)奉祠家居,在武夷山编刻张轼《南轩集》四十四卷。《文集》卷五十三《答胡季随》:”《南轩文集》方编得略就,便可刊行。”卷五十八《答宋深之》:”南轩文此间镂板有两本,一熹为序者,差不杂。”《文集》卷七十六有《张南轩文集序》,作于淳熙甲辰(1184年)。

淳熙丁未(1187年)在武夷精舍刻印《小学》六卷,封面作”武夷精舍小学之书”。《续集》卷二《答蔡季通》书一一七提到。这是我国有文字可考的最早使用封面的图书。

绍熙元年(1190年)知漳州事,”刊四经四子书于郡”。《别集》卷五《答刘伯修》书一:”尝患今世学者不见古经,而诗、书小序之害为尤甚。顷在临漳刊定经子,粗有补于学者。”四经,即《易》、《诗》、《书》、《春秋》各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三:”《春秋经》一卷,朱熹所刻于临漳四经之一。其于春秋独无所论著,惟以《左氏经文》刻之。”《文集》卷八十二有《书临漳所刊四经后》。四书,即《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卷,合称《四书章句集注》,共十九卷。朱熹有《书临漳所刊四子书后》一文,见《文集》卷八十二。同年(1190年)又刊正前任知府傅景仁刻《楚辞协韵》,《文集》卷八十二《书楚辞协韵后》文中提到。

守漳期间,朱熹又刻《古易》十二卷《音训》二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著称”朱晦庵刻之于临漳、会稽。”按《解题》所录,此书还两次刻板。会稽刻本当在淳熙间朱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任上。还刻吕大临《芸阁礼记解》十六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此晦庵朱氏所传本,刻之临漳射垛书坊。称芸阁吕氏解者,即其书也。”

绍熙五年(1194年)在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任上,刻印司马光《稽古录》二十卷。王国维《两浙古刊本考》下云:”《朱子与郑知院书》:”熹向在长沙,尝得温公《稽古录》正本,别为刊刻。今越中本欲待成书,奏御未竟而来,又欲面奏行下取索,则又未及而去。'”据此,则此书又有长沙、浙江二刻。按,此《与郑知院书》见于《别集》卷三,题作《郑尚书惠叔》,即郑侨。

朱熹还刻印了名家法帖多种。如淳熙庚子(1180年)在白鹿洞书院刻尹惇《和靖帖》、绍熙癸丑(1193年)刻张载《横渠帖》等。

此外,《天禄琳琅书目续编》著录的《晦庵先生文集》十二卷《后集》十八卷,宋刊本,向来无考。近年已在台湾发现,原为毛氏汲古阁旧物,清代为皇家收藏,有”乾隆御览之宝”、”天禄琳琅”等藏书印,后辗转为山阴沈仲涛收藏,沈氏又将此藏本捐给台湾故宫博物院。1982年由台湾故宫博物院影印出版。据台湾昌彼得先生考证,此本约刻印于淳熙十五至十六年(1188-1189年)之间,乃闽刻本。据刻印年代看,此本乃朱熹在世时出版的唯一的《文集》刻本,当为朱熹自编本无疑,刻印地点在建阳。是否朱熹自刻,则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以上所录,朱熹刻本的种数达三十几种之多,闽、浙、赣、湘,宦迹所在,均有刻书。因此,朱熹实际上是一位相当有成就的出版家、刻书家。其门人黄干撰《朱子行状》称其仕外九考,立朝四十日。朱熹一生,除在江西、浙江、湖南等地任地方官,逗留了三年多时间外,其余六十几年多在闽北武夷、建阳、建安一带著书讲学,因此其刻书,又以阳刻印的数量居多。

朱熹在建阳刻书,日常事务主要交由其婿刘学古、季子朱在打点,门人林择之担任部分发行工作,刻书地点则在建阳崇化书林。《别集》卷五《答学古》书二说:”恳有纸万张,欲印经、子及《近思》、《小学》二仪。然比板样,为经、子则不足,为回(四)书则有余。意欲先取印经、子,分数以其幅之太半印之,而以其余少半数印它书,似亦差便。但纸尚有四千未到,今先发六千幅,便烦一面印造,仍点对,勿令脱版乃佳。余者亦不过三、五日可遣也。工墨之费,有诸卒借请,已恳高丈送左右,可就支给。……库中墨刻,亦各烦支钱买纸打十数本,内《献寿仪》及《永城学记》多得数本不妨,《献寿仪》要者更多也,恐印不办,即续发来不妨。……所印书但以万幅之太半印经、子,其余分印诸书。平分看得几本,此无版数,见不得多少也。临行时,令库中刻一书目,如已了,幸寄来也。”书中对纸张的使用、刻印的多少、工钱的借支均有详细的指示。书中还提到要刻一《书目》,表明朱熹刻书种类甚多,备此书目,是为了方便查考,扩大销售之意。

同时,此书还两次提到”库中”,表明朱熹拥有专门的刻书工场,即书库。此书库何在?就在建阳崇化书坊。这一点,仅从《文集》本身是找不到答案的。嘉靖《建阳县志》卷五载:”同文书院在崇化里,宋乾道间朱熹建,以贮图书,后遭兵燹。”明戴铣《朱子实纪》卷七曰:”同文书院在建阳县崇化里书坊,宋乾道间朱子建,以贮书籍。后遭兵燹。元大德五年,泉州总管府推官张光祖重建。”朱熹在建阳建有寒泉精舍、云谷书院、竹林精舍(后改沧州精舍、考亭书院)等书院。寒泉、云谷、考亭、沧州诸名在《文集》中每每可见,唯此同文一名,不见于《文集》,不见于师友门人的书信往来中,何以到明代,忽然冒出此名?答案只有一个,即此所谓”同文书院”乃后人所名。

元代学者熊禾在《闲乐堂记》一文中说:”古襄张侯绍先,雅爱东阳山水,卜居崇川者十余载。岁在辛丑,佐郡温陵。越一年,得告归里,有游倦之心,遂于居之东偏,度地一弓,构堂数楹,与宾客问学自娱。……侯又(于)居之西偏辟室逾百楹,命曰同文书院。”熊禾(1247-1312年),字去非,号退斋,又号勿轩,是元代福建朱子学的主要代表,建阳人。熊禾距朱熹的时代不远,如果同文书院最早是朱熹的书院,文中对此绝不至于只字不提,因此此同文书院乃元大德五年(1301年)张光祖(字绍先)在朱熹”书库”旧址上重建而命名。

同文书院既为元张光祖所建,朱熹当年所建的”书院”就只能是一刻书作坊,即上文《答学古》书中提到的书库。所谓”以贮图书”,实际上就是刻印图书,收贮书版。后人或以为朱子以”圣人”之尊,竟从事刻书这种不甚光彩的事,出于为尊者讳之意,故含糊其辞地说:”以贮图书”。高令印先生《朱熹事迹考》据此也解释为”这是朱熹的图书馆”。实际上,以朱熹在世时生活之窘迫,哪有可能建此只贮图书、而不在此课授生徒、著书讲学的”书院”?因此,朱熹在建阳刻书,其刻书地点就在崇化坊被后人称为”同文书院”的地方。此处当时无名,朱熹仅以”书库”称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