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朱熹刻书事迹考(三)

作者:方彦寿

朱熹的门人林用中,大概是一个善于经营的人,朱熹刻印的书,多由其发行,林用中,字择之,号东屏,人称草堂先生,延平府古田县人。《别集》卷六《与林择之》书七云:

“文字钱除前日发来者外,更有几何在彼?择之为带得几过古田?千万早示一数于建宁城下,转托晋叔寄来为幸!或已去手,能为收拾专雇一稳当人送来尤便。此中束手,以俟此物之来,然后可以接续印造,不然,使成间断费力,千万早留意为妙。”

所谓”文字钱”,实际上就是刻本售出后,回笼的资金。”俟此物之来,然后可以接续印造”,表明资金回笼后,是为了重新再印,由于回笼较慢,已出现了”此中束手”的窘境。

朱熹在建阳讲学、著书、刻书,与建阳书坊结下了不解之缘。不幸的是,朱熹的书稿往往被那些不守规矩,用今天的话来说,则是缺少版权观念的书坊老板窃刊盗印。于是,在建阳刻书史上,演出了一幕朱熹追稿的喜剧。

淳熙四年(1177年)朱熹在建阳编成《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十四卷,在推敲未稳的情况下,被书坊窃出刊行。朱熹曾对其门人杨道夫说:

“《论语集注》,盖某十年前本,为朋友传去,乡人遂不告而刊。及知觉则已分裂四处,而不可收矣。其间多所未稳,煞误看读。”

对友人苏晋叟说:

“《论孟解》乃为建阳众人不相关白而辄刊行,方此追毁,然闻鬻书者已持其本四处矣。”

对门人吴斗南说:

“哀集程门诸公行事,顷年亦尝为之而未就。今邵武印本所谓《渊源录》(按即《伊洛渊源录》)者是也。当时编集未成而为后生传出,致此流布,心甚恨之。”

以朱熹这样的大学者,其著作竟接二连三地被窃刊,只能徒叹奈何,表明当时的盗印侵权现象是十分普遍的,版权观念是极其淡薄的。清王懋站《朱子年谱》记此事时,称”时书肆有窃刊行者,亟请于县官追索其版。”追回书版后又如何呢?以能拿到朱熹的书稿而言,此”乡人”与朱熹一定具有某种比较接近的关系,最后恐怕也只能是不了了之。

朱熹的著作被人窃刊,其所”恨”者,并非仅指窃刊这一行为本身,更主要的是指窃刊其”多所未稳”、”编集未成”的半成品,”致此流布”、”煞误看读”,由此产生不好的社会效果。假如书坊窃刊的是朱熹已经反复修改的定本的话,朱老夫子也许就不会如此气急败坏、急急忙忙地去追回书稿了。因此,从朱熹追稿这件事可以看出,朱熹的写作态度是相当严肃的。他的《四书集注》、《诗集传》、《韩文考异》等著作都是一再修改。其中《四书集注》甚至是几十年中数易其稿,因此才成为传统理学的不刊之论、经典之作。这对当前屡屡出现的某些”伪劣精神产品”、粗制滥造的出版物而言,实在可以说是愧对古人,耻于对照的。

朱熹在建阳刻书,其友人多有委托其购书、印书。《文集》卷六十《答周纯仁》书一云:”所欲买书,偶小儿赴铨未归,已为托相识置到,付之来人,数在别纸,可自检点。……所补印《汉书》,不知是要何等纸?板样大小如何?其人未敢为印,有便子细报及,当续为印也。”书中所说的小儿指朱熹季子朱在,表明朱在也是朱熹在建阳刻书的经营者之一。《宋元学案》卷七十七《槐堂诸儒学案》记陆九渊门人彭世昌从江西来,”访朱子于家,问何故而来,先生以书院颇少书籍,因购书故至此。”说明朱熹刻书,对其他学者的吸引力,使读者主动上门求购。

朱熹在刻书中,非常重视校勘。程宪将朱熹整理的《程氏遗书》拿去刻印,朱熹吩咐他要找几个学友同校,但程宪后来”只令叶学古就城中独校”,朱熹勃然大怒,令门人许顺之找到程,重新校对。刻印《诗集传》,朱熹委付叶彦忠校对,并再三吩咐”校时须两人对看,一听一读乃佳。”

朱熹考订撰写的《韩文考异》十卷、《阴符经考异》一卷、《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是其校勘实践方面的力作,曾多次被津阳书坊翻刻、他在《韩文考异》自序中说:”辄因其书,更为校定,悉考众本之同异,而一以文势义理及它书之可证验者决之。苟是矣,则虽民间近出小本不敢违。有所未安,则虽官本、古本、石本不敢信。”他所说的民间小本,指的是普通坊刻本,其中显然包括建阳书坊刻本。他的这种不轻信官本、古本,不轻易否定民间坊刻本的求实精神,是其高出一般校勘学家的地方。如他刻印《古易》和《音训》一书时,就因为暂时未得到建阳书坊王日休的刻本,而为此专门写信给门人蔡元定,要求蔡”访问考订,孰为得失。”

朱熹是一个书法家,他对刻本书体的要求甚高。他认为建阳书坊刻本的书体”书白字画不方正,努胸埋肚,甚刺人眼。……不知乡里如何似此一向不识好字,岂不见浙中书册,只如时文省榜,虽极草草,然其字体亦不至如此得人憎也。”因此,他在委托蔡渊刻书时,要求按”浙中字样”书写。

朱熹的书堂最后大概因经营不善而倒闭。他在写给李伯谏的两封信中说:”子礼兄金,渠已认定还七月以后息钱矣。书肆狼狈日甚,深用负愧。要之,此等自非吾曹所当为,宜其至此,但恨收拾得又不好,愈使人意不满耳。””书肆之败,始谋不臧,理必至此,无可言者。既败之后,纷纷口语,互相排击,更不可理会,幸已自脱去,不能复问,晦伯必自报去。某于此却似放得下,但马谩未易根究耳,一笑。”从书信内容看,此书堂的资金一部分是借款,必须付给”息钱”;另一部分为朱熹师友门人凑的股份,书肆败后,众人互相埋怨,故有”纷纷口语,互相排击”之说,朱熹对此只是”一笑”了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