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雷神、黄帝与大梁、毕星杂谈

作者:开封 韩鹏

      战国时期,魏国大梁(开封)所编《穆天子传·卷二》中,有黄帝衣冠冢“丰隆宫”和轩辕丘“黄帝宫”的记载。它是轩辕黄帝自开封龙亭区柳园口乡轩辕楼“黄帝宫”去世后,所遗大臣左彻在封丘县荆隆宫乡的荆(隆)山一带,为其所建的衣冠冢“荆(丰)隆宫”,以祭祀黄帝为创建中央氏族邦国立下的丰功伟业。

      这种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和文化传承,在魏国大梁所编另一部史书《竹书纪年·卷上》中,也有记载:“(黄)帝以土德王,应地裂而陟。葬,群臣有左彻者,感思帝德,取衣冠几杖而庙飨之,诸侯大夫岁时朝焉。”“土德”,在五帝五徳中称“信德”,也是中央黄帝所具有的“中央黄土之德”;“庙”,指祭祀黄帝的“宫庙”、或称“宗庙”。

      古代祭祀黄帝的“丰隆宫”“黄帝宫”两地“宫室”,在战国时期都属于魏国国都“大梁”管辖之地,也都出自战国魏国大梁所编史书之中。两书从各自的角度,对黄帝衣冠冢“丰隆宫”、轩辕楼“黄帝宫”的历史存在,起着互为支撑的佐证作用。

      这不是偶然、巧合形成的,它是魏国大梁本是黄帝氏族发源地的一种历史、地理和文化传承,又是“封丘”“开封”之“封”地,同为数千年前黄帝“胙土封氏”“封人”文化的一种世代地理和历史继承。

      封丘荆隆宫乡荆隆山上的“荆隆宫”,也称“金龙口”“丰隆宫”。“丰隆”,别称“云师”“云神”“云中君”“屏翳”等。在西晋郭璞所注《山海经·海外东经》中,称其为“雨师”;在三国韦昭所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称其为“雷师”;在唐代吕向所注《洛神赋》中,称其为“风师”;在东汉王逸所注《云中君》中,称其为“云师”。但都具有“龙”“雷电”“云雨”等自然寓意。

      “丰隆”“雨”“雷”“风”“云”文化的产生和传承,与大自然运行的四时季节,以及华夏民族“天人合一”的创世思想方法,具有因果、源流关系。

      据西汉刘安《淮南子》记载:“季春三月,丰隆乃出,以将其雨。”东汉高诱注称:“丰隆,雷神”。“丰隆、雷神”等文化来源,与轩辕氏受命为中央黄帝时,天空中出现景云、黄云等瑞象,黄帝以云纪事,以云命百官所构建的中央邦国组织体制有关。

      在民间,这种文化被传说为“三月三,生轩辕”,也使“三月三”时节的“丰隆,雷神”“雨”等,与“轩辕”“黄帝”产生了文化关联性。故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南北朝裴骃《史记集解》引三国应劭言:“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由此,形成五行五时五色所对应的“五云”文化,也成为了黄帝氏族“云”“云师(神)”文化产生、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起点。

      战国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也记载:“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东汉杜预注:“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百官师长皆以云为名号。”

      可见,“丰隆”“雷师(神)”“云师(神)”“风师(神)”“雨师(神)”等,均是黄帝、或黄帝氏族文化一种重要而独特的标志。

      开封,在战国时期称作“魏国”,国都为“大梁”,也与上古时期天象地形、原始历法中十二星次“大梁”、十二地支“酉”、西方白虎宿和二十八宿的“胃、昴、毕”三星(宿),存在着历法法则的规定性。

      如白虎七宿之一的“毕”星,对应十二星次和战国时期的魏都“大梁”之地,魏国先祖毕公高、毕万,均曾被封于“毕星”之下所对应的“大梁”之地,也以“毕星”之“毕”而称“毕”姓。它代表着魏国“大梁”“毕星”之位,是上古时期黄帝氏族“丰隆”“云师(神)”“雷师(神)”“风师(神)”“雨师(神)”“黄帝宫”所在地。

      因此,唐代王鹳《广黄帝本记》、南宋《轩辕黄帝传》等史书均记载:“(黄)帝娶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为元妃。生二子玄嚣、昌意。”其中“大梁”,包含着“毕宿(星)”“云师(神)”“雷师(神)”“风师(神)”“雨师(神)”“丰隆”“黄帝宫”等黄帝氏族居住地等历史、地理和文化内涵。

      战国时期韩非所作《韩非子》中,有魏国人祭祀先祖神灵排位时,具有将“雷神丰隆”排在第一位,“五行”排在第二位,“太一”排在第三位的历史记载。说明早在战国时期之前,魏国人已把“雷神丰隆”“黄帝”,当作祭祀的主神供奉了。这与古代封丘、开封人,以中央菊、黄帝菊祭祀年过百岁的寿星、中央黄帝轩辕,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也与古代《开封府志》记载开封府所属各县,普遍建立和传承“雷神”“雨神”庙的文化传承相一致。

      作为与地上“雨师(神)”“黄帝”相对应的天上“毕星”,也是秋季大雨滂沱的象征。在先秦《诗经·渐渐之石》中,有“月离于毕,俾滂沱矣”记载。意思是说,当月亮靠近“毕星”之位的秋季时节,大雨就会经常滂沱般的降落“大梁”之地。这是四方西方、四象白虎七宿之一的“毕星”,对应着四时的秋季,约为农历八月时节的天文学依据,也是对黄河下游的中原地区,在秋季八月时节雨水开始较多、时常导致河济等四渎之水泛滥的重要历史与地理原因之一。

      对此,西汉戴德《礼记·月令》记载:“孟秋之月,完堤防,谨壅塞,以备水潦。”又记载:“备者,备八月也,八月宿直毕,毕好雨。”而每年农历八月,正是黄河下游流域秋雨较多降临的中秋季节,故有“毕星好雨”的说法。这也是自古以来,“毕星好雨”“大梁雨师(神)”生态文化的一种自然来源。

      因此,古人将“毕星”视为“雨师、雨神”“黄帝”,并设坛祭祀,祈求风调雨顺,后被佛教界传承为“风调雨顺”四大天王。东汉陈留人蔡邕《独断》中指出:“雨师神,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雨。”西汉纬书《龙鱼河图》记载:“天太白星主兵,其精下为雨师之神。”“太白星”,为西方之位的“金星”,也是“毕星”“雨师神”所在的西方“白虎宿”方位。

      西周周公旦《周礼·大宗伯》也指出:“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东汉郑玄注:“雨师,毕也。”上述论述,成为了“黄帝”“云师(神)”“雷师(神)”“丰隆宫”,与魏国“大梁”“丰隆”“毕星”天象地形合一的上古历法依据。

      古人认为,黄帝因母亲陈附宝感应“雷电”,而生黄帝于开封古陈留郡浚仪县“青丘”,是“雷电”之子。如西汉纬书《河图稽命征》记载:陈“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权星,照耀郊野,感而生黄帝轩辕于青丘。”“青丘”,便是战国魏都“大梁”、西汉陈留郡“浚仪”之地,在今开封西北方位的水稻乡黑岗口、黑池一带。

      对此,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开封“浚仪青丘,亦曰玄池。” “青丘”“玄池”,又称“晋丘”“青丘山”“黑池”“元池”“乐池”等,正是《穆天子传·卷二》记载西周穆王“至于玄池。天子三日休于玄池之上,乃奏广乐,三日而终,是曰乐池”的地方。“乐池”之“乐”,源于此地为西周穆王先祖、“姬”姓黄帝的出生地,是一个值得欢乐、庆贺和纪念的地方,故在魏国“大梁”“青丘”之地,留下了周穆王“奏广乐三日而终”的历史记载。

      由于黄帝因母亲陈附宝感应“雷电”而生,故被古人认为是“主雷雨之神”。据西汉纬书《河图始开图》记载:“黄帝名轩辕,北斗神也,以雷精起。”西汉纬书《春秋合诚图》记载:“轩辕,主雷雨之神也。”北宋宰相张商英《大象列星图》也记载:“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如龙之体,主雷雨之神。”

      所有这些古代历史、地理和文化传承,都把天象中的“毕星”“北斗”“丰隆”“雷电(精)”等,与人间的“大梁”“青丘”“雷雨神”“轩辕”“黄帝”“丰隆宫”联系到了一起,也成为我们认定黄帝衣冠冢“丰隆宫”,在封丘县荆隆宫乡;轩辕丘“黄帝宫”,在开封市龙亭区柳园口乡轩辕楼的重要依据。

      对此,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记载:“山,即昆仑山也。《穆天子传》曰:天子升于昆仑,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丰隆,雷公也。黄帝宫,即阿耨达宫也。”事实上,上古时期的“昆仑山”,本是黄河在下游冲积形成“河州”“大瀛州”“九州”的同义词。“昆仑山”上的“丰隆之葬”,便是封丘县荆隆宫乡金龙口村一带祭祀黄帝衣冠冢“丰隆宫”,又称“荆隆宫”“金龙口”;“丰隆,雷公”,也指在“丰隆”之地乘黄龙升仙的主雷雨之神、轩辕黄帝;“黄帝宫”,为黄帝与嫘祖成婚、育子、称帝的“轩辕丘”,在今黄帝后裔“轩辕”复姓居住的开封市龙亭区柳园口乡轩辕楼村一带。

      轩辕楼北部,今为黄河,上古时期为“济水”,也以九州“泲州”称为“泲水”,以北方水神“若”成为“若水”,以轩辕氏“姬姓”而称“姬水”。

      “济(姬)水”北岸,是封丘县荆隆宫乡的古“黄池”。据战国魏国大梁所编《穆天子传·卷五》记载:“天子东游于黄泽,宿于曲洛,废□使宫乐谣,曰黄之池,其马歕沙,皇人威仪,黄之泽。其马歕玉,皇人受谷。丙辰,天子南游于黄□室之丘,以观夏后启之所居。”“黄□室之丘”,即指封丘荆隆宫乡“黄泽、黄池”南部的开封轩辕楼“黄帝宫”,也在开封顺河区东郊乡古“宴台”,即“夏后启之所居”的北部;封丘县荆隆宫乡坝台村一带的“黄之池、黄之泽”,是春秋时期吴、晋等国逐鹿中原的会盟之地,也是认定开封轩辕楼(丘)为黄帝帝都“黄帝宫”、宴台为夏启王都“夏后启之所居”的重要地理佐证。

      直到西汉时期,王莽在所铸“新莽嘉量”铜器的铭文中,也明确指出:“黄帝初祖,德币于虞。虞帝始祖,德币于新。岁在大梁,龙集戊辰。戊辰直定,天命有民。据土德受,正号即真。”文中“大梁”,对应黄帝、虞(舜)帝居住、建都的“中央土”之地;“戊辰”,天干为戊土,地支为辰土,是黄帝、舜帝共同居住“中央土”的历法标志,也是印证黄帝、舜帝居住和建都之地,与天象地形合一于魏国“大梁”之地彼此佐证。

      在封丘县方志中,也有穆天子在封丘巡游的同样记载。据《封丘县志》记载:穆“天子东游于黄泽。歌曰:黄之池,其马喷沙,黄之泽,其马喷玉。”封丘“黄之池、黄之泽”北部,正是黄帝岳父、帝师、嫘祖父亲封钜(姜钜、姜雷、方雷、防风氏)的“封钜国”之地。夏代为夏后(王)启乐正,即“后夔”“封(风)伯”的“封父国”,与《穆天子传》中记载的“黄泽黄池”“黄帝宫”“夏后启之所居”在地理上互为支撑。

      我们无须去评论陕西黄陵县“黄帝陵”的原始性,也无须去论证郑州新郑“黄帝故里”的历史性。我们只是运用华夏民族“天人合一”等创世思想方法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研究、甄别和定位轩辕氏中央黄帝,最早的衣冠冢“丰隆宫”、轩辕丘“黄帝宫”的地理位置而已。

      以上观点如有不妥,还请天下有识之士指点迷津,以达到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目的。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