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开封 韩鹏
有姒氏大禹,在郑州荥阳东部黄河下游的“大运(汴)河”和“四渎”流域,成功治理泛滥于尧舜二帝“天下”“中国”的洪水之后,运用“四象”“五行”“八卦”“九畴(宫)”等历法文化,重新划分了以“豫州”为“中州”的“九州”“中国”“华(中)夏”(见图首),并在黄河下游三皇五帝居住的旧“九州”之地,在大禹为夏伯时期开发“大运河”“鸿沟”“汴河”流域的“卑宫”“西邑夏”,乘坐夏车、首称夏王,建立了夏朝最早的王都“阳城”。
故战国史官所撰《世本·居篇》、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南宋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等史典均记载:“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阳城本在大梁之南,今陈留浚仪是也。”现在为开封南部的禹王台区“禹王台”,是西周穆天子巡守东土的“范宫”;也是战国魏国国君魏莹效仿大禹“乘夏车、称夏王”的“范(繁)台”(见图1)之地,史称“逢泽之会”。
图1 开封禹王台(阳城)禹王殿图
大禹在黄河下游的“东夷之地”,今封丘县黄陵岗镇平街村的“鸣条(苍梧)”,禅受了舜帝的“天子”之位。东夷人舜帝在“鸣条”去世,大禹为其守灵三年后,在黄河下游夏代“大运(汴)河”之滨的开封禹王台“禹宫”,称夏王建夏都,史称“卑宫”“西邑夏”“阳城”等。
据魏国大梁所编《竹书纪年》记载:“帝禹夏后氏, 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颁夏时于邦国。”“夏时”是大禹时称王(帝)时,羲和氏制定的夏朝“历法”,也是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时,在夏商周古杞国(县)龙山文化遗址鹿台岗,即羲和氏天文台一带,采集大禹称王时颁布的“夏时”历法“夏小正”。
开封的大禹“阳城”,北部数百米处为夏代和隋唐“大运河”、战国称“鸿沟”、北宋称“汴河”,今称“惠济河”;南临战国大梁《穆天子传·卷五》中,记载“逢公”占卜“天水讼卦”的“逢国”“逢(蓬、苹)泽”“天水”。
这里是魏国国君在战国诸侯中,第一个称王的五帝“冀州”、大禹“豫州”和“河洛都会”之地。后人在此台城修建禹王庙、水德祠,以祭祀“地平天成”的大禹。清帝康熙为此台城亲自御书“功存河洛”,以表彰禹王在“河洛”,即“河济”之地创建的丰功伟绩。
图2 四象与心(商)星、参(夏)星图
开封禹王台“卑宫”“西邑夏”“阳城”,对应四象的“白虎宿”“参(晋)星”(见图2)“大夏”星位,附近有上古时期的“晋(青)丘”为凭;对应五行的“中、土、黄”之位,有“姬(济、泲)水”岸边的轩辕氏“黄帝宫室”为凭;对应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一行所测开封浚仪岳台,即“天地人合一”的“天地人之中”,也是战国天文学家石申编写天文学著作《星经》的“中天台”。
尧舜禹时期的天官羲和氏、战国时期星象家石申,观测日月运行的天文台,均在黄河下游的九州、中国、华(中)夏、中原之地。说明夏代和战国时期的历法制定,都是以黄河下游天象地形进行“天人合一”的,也是上古时期“天地人合一”于“天地人之中”,本与伏羲肇始“八卦”“九畴”等历法文化同地的重要依据。(见图3)唐代张钦敬《洛出书》诗曰:“奇象八卦分,图书九畴出。”“图书”,即指“河图洛书”;“八卦”“九畴(宫)”,都是上古时期伏羲肇始“八卦”(见图3)“河图洛书”、以及时空等历法文化的依据。
图3 开封与八卦九宫九州对应图
没有中央黄帝轩辕氏建都(宫室)的“天地人之中”,不可能是与上古时期九州中州“冀州”同地的“天地人之中”;而没有“天地人之中”佐证的中央黄帝建都(宫室)之地,同样也不可能是黄帝居住称帝的九州中州“冀州”“轩辕丘”之地。
同时,此地还对应大禹以“九畴”“九宫”的“中(五)宫”之位;对应大禹重划九州的中州“豫州”,即“中(华)夏”“中国”之位;对应夏代“四方”“四渎”的中枢之水“大运(汴)河”流域;对应开封史典《穆天子传·卷五》中,记载的开封柳园口乡轩辕楼黄帝“中央宫室”、大禹儿子夏启居住的南部王都。同时,也是大禹时期执政的太宰伯益及后裔,受封的“梁”“偃”“蓼”之地。
大禹去世后,夏禹后裔子孙,先后把夏都传承在周边地区。夏启王都,在开封土柏岗乡宴台村“宴(钧)台”“夏启之居”之地;太康王都,在封丘县李庄乡灌台村“斟灌(寻)”“灌(贯)台”之地;夏相王都,在开封祥符区杜良乡东莘庄“商丘”“古莘国”“亳都”之地;夏杼六世王都,在开封祥符区杜良乡刘京与国都里一带的“老丘”之地;夏廑四世王都,在河南汤阴“西河”之地;夏桀王都,在封丘县李庄乡“斟灌(寻)”之地,与舜帝下葬、夏商决战的封丘县黄陵岗镇“鸣条”(见图4)相邻。
图4 开封、封丘夏商王都分布图
夏桀时期,腐败透顶、施以暴政、残害忠良、哀鸿遍野,遭到了万民诅咒和唾弃。商汤在当地古莘国伊尹的辅佐下,顺应夏民呼声,自西部开封“阳城”,向东部祥符区杜良乡“古莘国”北部、封丘李庄乡夏桀王都“斟灌(寻)”进发,在封丘黄陵岗镇“平丘”、开封杜良乡“老丘”南部的“招讨营”一带,与夏军相遇,自此爆发了招讨夏桀的“鸣条之战”(见图4),导致夏朝灭亡。于是,商汤在黄河下游“大运河”“狼汤(汴)渠”流域的陈留“古莘国”“亳都”“商丘”“夏社(都)”旧地,发布《汤诰》,建立了商朝首都“西亳”。
综合资料分析表明,夏朝和夏桀灭亡的封丘“鸣条”,既是大禹受禅东夷人舜帝的“天子”“允执阙中”大位之地,也与商汤建都的开封陈留“颛顼之虚”“帝喾有莘国亳都”“夏相王都商丘”“大禹母国古莘国”“契、相土封地商丘”等,同在黄河下游的东方(夷、嬴)“九州”之地,且有“天人合一”的东方青龙宿“商(心)星”、地上的“商地(丘、山)”佐证。
所以,夏商文化的发源地,本在黄河下游以开封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夏禹夏都“阳城”在西方,商汤商都“商丘(亳)”在东方。其实,都是西周之后黄河下游的东夷(土)人。在而不在郑州荥阳西部、或黄河中游、山西南部的豫西、晋南地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