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黄河文化与华夏民族发源地(四)

第四篇:新旧石器时代居住黄河中下游的燧人氏(上)

作者:开封   韩鹏

研究郑州荥阳一带的“燧人氏”“弇兹氏”,与中国第四纪冰川末期、新旧石器交替时代、黄河下游冲积地之间的因果关系,大致可以形成以下基本认识:

——距今约2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结束时期,大量冰雪融化,逐步形成了自西部上游青藏高原、经中游黄土高原、到下游古渤海、古黄海的黄河上中下游河道;

——距今约2—1万年前,黄河已成为贯通上中下游全线的海洋性河流,开始在郑州荥阳桃花峪东部的古渤海、古黄海中填海造地,逐渐形成了“两海”环绕的“河州”“海岛”“大瀛洲”(见图-1),为燧人氏向黄河下游冲积地迁徙创造条件。

图-1 黄河下游大瀛海位置图

据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记载:“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弦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此处的“渤海”,是指上古时期郑州荥阳东部环绕昆仑山“五山”的古渤海。

秦始皇嬴政时期,曾将上古时期郑州荥阳东部“渤海”之中昆仑山“瀛洲”等“五山”,误认为在山东、江苏的东部大海之中。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洪水在黄河下游不断冲积造地,逐渐向山东渤海、江苏黄海西海岸推进的历史。

据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秦始皇时期的“齐人徐市”、即“徐福”,为伯益(见图-2)之子嬴若木的后裔,与秦始皇嬴政同处出自“嬴”姓。嬴若木受封于徐国,又称“徐若木”,是西周徐偃王、秦代徐福的得姓先祖。

          图-2 嬴姓始祖伯益图

徐福误传秦代“渤海”之中的“三神山”,本是对自己和秦始皇“赢”姓先祖伯益,居住黄河下游“大瀛海”“昆仑山”“山海”之地文化的一种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但他却不知,随着黄河下游的沧海变桑田,秦代的“渤海”“三神山”早已不是黄河下游首端、伯益受封的“昆仑山”“梁国”,即战国“梁(魏)国”“大梁”之地了。

所谓“仙圣之种”之“仙圣”,是指居住黄河下游首端“渤海”之中“昆仑山”的、华夏民族创世先祖三皇、五帝、夏商诸王。“仙圣之种”,是指三皇、五帝、夏商诸王在“渤海”之中“昆仑山”“三神山”繁衍的后裔子孙;

图-3 郑州荥阳旧石器末期文化遗址织机洞图

——距今约2—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见图-3),黄河上中下游的郑州荥阳一带,气候转暖,水源充沛,山海之地的植物生长茂盛,飞禽走兽快速繁殖,为燧人氏提供了充足丰富的食物,使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古人类认识自然世界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距今约1万年前之后,古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此时,燧人氏的劳动工具、生产技能、思维认识都到达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部分居住黄河中下游结合部燧人氏,逐渐向黄河下游冲积地迁徙,古人类进入了华夏原始先民,即华夏民族产生的前夜。

    从黄河中下游结合部,考古发掘的总体情况分析,距今10000年前到8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初期,是燧人氏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燧人氏孕育华夏民族人文始祖,即伏羲氏产生的重要时期。

距今9000—7500千年前,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遗址甲骨契刻字符、人工水稻、骨笛音乐等文化的出现,是古人类文明取得巨大进步的佐证;

        图-4 濮阳西水坡青龙、白虎、北斗图

距今6500年前,河南濮阳西水坡“青龙、白虎、北斗”(见图-4)等文化的出现,是伏羲“四象”“天之中”历法文化产生和运用的凭证;

距今5800年—5300年前,安徽凌家滩遗址“玉龟”“玉版”的出现,是黄河下游淮水流域传承伏羲“河图洛书”文化的明证;

距今5500年—4500年前,山东莒县、江苏常州寺墩新石器遗址,大口尊“日月山”的“昆仑山”形刻符的出现,是对燧人氏居住黄河下游“昆仑山”(见图-5)“弇兹山”文化的传承。

       图-5 山东莒县大口尊昆仑山形图

“弇兹氏”,因居住黄河下游首端、即九州西极(方)“弇州”的“西海堵(潴)”之地,也称“西海神”,是新旧石器时代黄河冲积地最西部的首端之地。“弇兹氏”女系氏族酋长的后裔,正是居住黄河下游首端“昆仑山”“弇兹山”“西海”一带的“西王母”。(待续)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