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黄河文化与华夏民族发源地(四)

第四篇:新旧石器时代居住黄河中下游的燧人氏(下)

作者:开封   韩鹏

(接前文)据战国魏国大梁所编《穆天子传》记载:“(穆)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记丌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曰:西王母之山。”“弇山”,即“弇兹氏”后裔“西王母”居住的“弇兹山”,也是黄河下游首端“昆仑山”的西部之山。

战国魏国大梁所编《竹书纪年》也记载:“(周)穆王十七年,西征至昆仑丘,见西王母。”进一步说明,“昆仑丘”便是“弇兹氏”后裔“西王母”,居住在黄河下游首端、郑州荥阳一带的“昆仑山”(见图-6)“弇兹山”“弇山”,也与伏羲在黄河下游流域划分九州的西方“弇州”同地。

图-6 周穆王昆仑山弇兹山会见西王母图

对此,西汉刘安《淮南子·地形训》记载:九州“正西弇州。”说明郑州荥阳的弇州,在伏羲划分九州的西方之极,也是大禹治水和夏朝的西方之极,并与黄河中下游分界线、中国地势第三阶梯线相对应。

夏商王朝之前,“中土”“九州”“中原”“中国”的西部界限,以黄河中下游分界线的郑州荥阳一带作定位。“九州”的面积,主要随着黄河在下游不断扩大的冲积地,逐渐向东部地区拓展,最终造就了海河平原、中原、黄海平原“三原合一”的“黄淮海平原”,也就是“华北平原”。黄河下游“三原”之一的中原,不过是海河平原与黄海平原之间“中央平原”,即“至中”之位“中原”的简称而已。

       图-7 伏羲划分黄河下游九州图

“弇州”(见图-7)之名,最早来源于新旧石器时代以来,“弇兹氏”居住西方日落之地“弇兹山”“弇山”“弇(渷、沇)水”的 “弇”文化。“弇兹山”,与周人先祖后稷的“西周国”同地。东夷(瀛)人伯益《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始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牛耕。”“后稷”与弟弟“台玺”、侄子“叔均”,均居住在黄河下游首端昆仑山“大荒西”部的“西周国”“弇兹山”一带。夏王孔甲作乱时期,后稷的继承人不窋逃亡甘陕的“狄戎”之地,商代末期在陕西岐山建立了“西伯国”,并把黄河下游的“西周国”文化传承到了甘陕地区。

最早的“西周国”“弇兹山”,本在陪同周穆王巡守“东土”“昆仑山”的“祭公”(后称“祭伯”)“祭国”,今郑州“祭城”(见图-8)的东北方位,也是荥阳“荥(弇、济、沇)水”和郑州“圃田泽”的北部一带。

 图-8 郑州西周祭伯(公)祭城遗址图

    据战国大梁所编《穆天子传·卷五》记载:“庚寅,天子西游,乃宿于祭。壬辰,祭公饮天子酒,乃歌天之诗……甲辰,浮于荥水,乃奏广乐。”西周穆天子自陕西行宫“南郑”巡守“中原”“东土”时,经河南沁阳、温县、武涉东渡“河水”后,到达了新乡“河东”的“燕然之山”“舂山”一带。自此开始,就已进入了黄河下游“东土”“昆仑山”西部、或西北部地区,并在此地获得了“河伯”后裔“河宗伯夭”,授予的“舂山之宝”——“河图洛书”。

西周时期的“燕然之山”,也是后人传承“弇兹氏”“弇兹山”的别名。春秋时期“燕然之山”又称“南燕”,是尧帝时期后稷与妃子姞妃的居住地“姞燕”。宋代罗泌《路史·国名纪甲篇》认为:“南燕,伯爵。伯倏国后稷妃,南燕姞氏也。”清代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也引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臼季曰:黃帝之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姞其一也。诗都人士作吉。南燕、密须、姞姓国也,后稷妃家。”

图-9 《穆天子传·卷五》部分地名示意图

说明“南燕”是后稷姞妃的居住地,也一个地域的名称,古称“姞燕”“弇兹”等,大致在今新乡古黄河河道东部的延津、或原阳一带,也与周穆王的母后、周昭王房后的娘家——“房子”(见图-9)“房国”同地。战国初期“房国”曾属赵国,后与魏国置换土地后属于了魏国。

可见,伏羲九州的西方“弇州”、郑州荥阳的“西海”“弇兹山”,与郑州“祭公”“祭国(城)”“荥(济、弇)水”,同在黄河下游,即周穆王会见西王母的“昆仑山”地域范围之内。

图-10 新旧石器时代燧人氏取火图

    黄河下游“汴水”流域的河南商丘,传承有燧人氏“钻木取火”(见图-10)的“燧火”“火神”文化;“济(弇、沇)水”流域的山东成阳,传承有伏羲出生地“雷(夏)泽”文化;“淮水”流域的河南西华、淮阳等地,传承有太皞氏伏羲陵、女娲城文化;“睢水”流域的河南睢县,传承有女娲出生地“承匡”文化。

新石器时代,所有这些“燧人氏”“弇兹氏”及后裔文化传承,都源于居住黄河中下游结合部、郑州荥阳的“燧人氏”“弇兹氏”。比如商丘睢阳有“燧人氏”文化传承,虽不在旧石器时代黄河下游冲积地到达的范围之内,本地也没有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但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也印证了“燧人氏”文化,在黄河中下游结合部产生的历史,以及“燧人氏”文化通过郑州荥阳“荥河”“汴河”等黄河下游之水,向东南方古“黄海”冲积平原传承的历史。(完)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