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花饽饽有着三百多年的制作历史,它不仅是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2009年,胶东花饽饽民俗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其制作工艺的认可,更是对其文化价值的肯定。2025年2月4日,“文化寻根,筑梦中华”实践队队员王钰坤走进了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的满福花饽饽店,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传承之旅,深入了解胶东花饽饽的独特魅力与深厚文化内涵。
走进花饽饽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花饽饽作品。它们造型各异,色彩鲜艳,仿佛一个个精美的艺术品。店员热情地向实践队员介绍花饽饽的原料与制作工艺。花饽饽的主要原料是面粉,搭配上鸡蛋、牛奶、酵母等,经过和面、发酵、揉制等多道工序,再通过巧手的捏制、塑形,最终呈现出各种栩栩如生的造型。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匠心与智慧。

图为实践队员王钰坤拍摄的满福花饽饽店内花饽饽作品
店员详细讲解了花饽饽的品种与造型艺术。胶东花饽饽种类繁多,有寓意吉祥的“龙凤呈祥”、象征团圆的“大馒头”、还有为孩子们制作的“鱼跃龙门”等。造型上更是千变万化,有的像盛开的花朵,有的像灵动的小动物,还有的像精美的建筑。这些造型不仅美观,更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与祈盼。
在民俗活动与使用场景方面,胶东花饽饽更是不可或缺。在当地的婚庆、寿宴、节日等场合,花饽饽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在婚礼上,新娘家会准备精美的花饽饽作为陪嫁,寓意着对新人未来生活的美好祝福;在老人寿宴上,大寿桃造型的花饽饽象征着长寿与健康。这些使用场景不仅体现了花饽饽的实用价值,更彰显了其在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图为实践队员王钰坤拍摄的满福花饽饽店内花饽饽作品
为了让实践队员更好地体会非遗传承,店员亲自指导大家制作花饽饽。队员在店员的指导下,从和面开始,一步步尝试着制作。虽然手法略显生疏,但在店员的鼓励与帮助下,逐渐掌握了基本技巧。当一个个自己亲手制作的花饽饽成型时,实践队员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

图为满福花饽饽店员正在指导实践队员进行花饽饽制作
通过这次实践,实践队员深刻领悟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深远意义。胶东花饽饽,作为民俗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其传承之路既是对传统技艺的坚守,更是对文化根脉的延续。实践队员深知,非遗保护并非仅仅是技艺的复制,更是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在现代社会的浪潮中,如何让花饽饽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是每一个传承者需要思考的课题。实践队员表示,将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把这次的所学所感化作种子,播撒到更多人的心中,让非遗文化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生根发芽。
此次探寻花饽饽店之旅,不仅是一场技艺的学习之旅,更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非遗文化的传承,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需要每一代人的接力与呵护。相信在更多有识之士的关注与努力下,胶东花饽饽这门技艺将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古老的非遗文化在现代文明的滋养下,继续书写属于它的传奇篇章。(通讯员 王钰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