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士甲
(一)
墨子从“兼爱”“非攻”,交相利的根本指导思想出发,表现在军事斗争上完全是防御的。用现代军事术语讲,我以为就是刘伯承元帅所说的“攻势防御”。“攻势防御”即积极防御,力争战争的主动权。
这里不是说墨子的军事斗争,而是说先军用后民用,即军转民的问题。
从墨子的《备城门第五十二》到《杂守第七十一》,有文字可读的十余篇中,是墨子给学生禽滑鳌等,紧密联系实际,问答式的讲课中,反映了墨子积极的军事思想指导下的防卫策略。
禽滑鳌问于子墨子曰:“诸侯畔殷周之国,甲兵方超于天下,大攻小,强执弱,吾欲守小国之奈何?”墨子说:“我城池修,守器具,(推)【樵】粟足,上下相亲,又得四邻诸侯之救,此所以持。”在这里首次提出建筑“城池”,什么叫城池?墨子下面所说,保护城市的河,就是在城的周围挖掘人工河。他进一步指出,城墙又厚又高,壕沟又深又宽。打隧道抵御敌人的隧道进攻。在《备水第五十七》这一讲中,更具体化了。说城内壕堑外周道,广八步,备水谨度四旁高下。地势低的地方,要开挖渠道,更低的地方要深挖成井,互相串通,使之能饮水泄漏;城外水深一丈以上,就开挖城内水渠。在护城河里有手持兵器甲丁,开船巡游,以撞击外堤,放水淹敌。
从上述所看,墨子在给学生的讲课中,天才地阐释了,筑城池,挖壕沟;如何运用渠中水和井水,等等这些创举皆人工开掘和利用自然水湾所为,并泛舟水中。其影响之深远,应用之广泛,在此后的运河开发中可见。
(二)
北魏是中国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鲜卑人建立起来的。都城洛阳。他虽是马上民族,但在孝文帝公元1471年主政后,受到吴王夫差的影响,非常重视水上交通。忌欲消灭南朝,完成统一版图,提出开掘大运河的设想,但因时局不稳,财力不足而搁浅。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东汉末四百年问的国家不统一的乱局,这就为大运河的开发,在魏时不能实施现如今创造了大前提。隋文帝命令大臣于文恺开凿漕运,修筑“永通渠”。这是隋朝建国后的第一条人工河。尝到漕运甜头的文帝,又命令时任晋王的杨广,整修吴王夫差时的邗沟,使之南粮北运,他尝到了运河功能的甜头,当他继位为隋炀帝后,大兴开掘运河工程,形成了以都城洛阳为中心,西到长安,北抵河北蓟城,南达苏杭,全长 5400 余里的旁大运河体系。墨子的“城池”之花,在广袤的沃野上结出了如此大的硕果。
元朝在北京兴建元大都,治水不是墨子时守城,而是为了解决北京缺水和不能水运。经管水务的大臣、科学家郭守敬的考察,在北郊龙山脚下发现喷流不息的“白浮泉”,流向“七星泊”,即今昆明湖,经积水潭至通州。这就是京杭大运河的源头。在隋唐挖掘运河的基础上,经郭守敬的规划设计,截弯取直,京杭运河不再经过洛阳,缩短航程 1600里,大大提高了运河的运输能力。至此,真正意义上的京杭大运河便形成了。全长 3400 余里,是世界上的第一条运河。这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的又一伟大奇迹。它与万里长城一撒一捺的象“人”字守卫在祖国的锦绣河山上。
(三)
墨子的修城墙挖城池的做法,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的。他引领了运河的开掘和长城的建筑,这两大奇迹的创造,只不过是对墨子城池做法的拉直延伸,所以说墨子才是运河和长城兴建的鼻祖,此后的做法就是后人在此基础上的拓展。
长城是“堵”,防御外来的入侵;运河是“疏”发展水上交通运人载物。在政治上加强区域联系,维护国家的统一,在经济上促进了发张,形成了运河经济。所以运河经济就是依运河产业发展起来的经济。象运输业、捕捞业、码头搬运业、手工业、 造船业、建桥术,帒之而起的是农田水利的兴修, 沿岸老城市的繁荣和新型城市的兴起。城市成为农副产品和工业产品的集散中心。运河城市的形成,促进了运河经济和文化艺术尤其民间艺术赋予的地区特色的交流和发展。
经济是基础。只有“物华”,才有“人杰”,由于运河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潺湲的南北流淌的运河之水,哺育了运河人家杰出人物,领导人、 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战将、悲壮爱国人士、 战斗英雄。
由此可见,墨子的城、池建树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