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书瑞
王又说道:“没有苦乐,没有颜面容貌,没有善恶,没有身心,没有这五种物事,能否成为那先吗?”那先说道:“不是那先。”王又说道:”声响、喘息,是那先吗?”那先说道:“不是那先。此经中这样直接回答“不”的方式在《那先比丘经》中很常见,其反映了那先看待事物的整体观,不割裂看待事物,体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中国哲学思想观。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已有这样的整体观,比如田忌赛马出自《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故事的主角是田忌、孙膑和齐威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揭示如何善用自己的长处去对付对手的短处,从而在竞技中获胜的事例。
3、绕款之拿
《那先比丘经》中的绕款体现在其对后来佛教的传播方式上, 而绕款下又可以分为:活绕之拿和死绕之拿两款。
死绕之拿。如冯玉堂发表的《论<那先比丘经>对明清时期净土临终念佛思想的影响–兼谈译本及性质》中,着重阐述了此经中“临终念佛得生天上”观念受到极大的重视,被广泛引用于明清时期的净土类典籍中。首先,《那先比丘经》作为一切有部的典籍,强调了佛教的核心–解脱成佛。关于解脱成佛,《那先比丘经》中提出靠智慧自我解脱的“智解脱”和以诚信借他力解脱的“信解脱”。这两种不同的成佛路径,且都予以肯定。而对于“信解脱”,最能说明的则是“临终念佛得生天上”这一内容。具体而言,“临终念佛得生天上”对净土临终念佛思想的影响包括:对净土往生思想的影响,对净土念佛思想的影响和对药师信仰、地藏信仰的影响。
而欧洲文明关于解脱源于依靠外力解脱,比如某督教中关于人的解脱是依靠上帝给予的力量,基督教告该信徒,要做一个真实的基督徒,坚信上帝的话,依靠上帝的外力来获得人生的解脱,而并非依靠自己的智慧。相比之下,中国传统国学的智慧则不然,强调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解脱。比如,中国的道教主张顺天应人,道法自然。一切不可违背天理而行。只有让心灵顺应自然才能真正解脱;中国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和谐,并不相信某种什么的力量。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实在的个人修行而并非欧洲空虚的神秘力量帮助。
活绕之拿。此外,关于《那先比丘经》中刘小兵《坚守与融合:佛教的早期传播特点–以<那先比丘经>为例》一文中对于佛教早期如何突破自身的地域、文化限制、与希腊化的异域文化相协调,从而获得传播与发展做出了研究,其结论对于研究宗教传播与发展有积极的意义。文章分为三个部分,首先,阐释佛教对自身存在方式及其核心教义的定位。佛教早期教义是围绕着人生解脱展开的,佛教认为世间万物是苦的,是无常,佛教的涅槃能摆脱世间一切烦恼与痛苦。这一核心教义的坚持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能够获取人心。
其次,论述佛教与世俗世界及社会思潮的调试与适应,表明佛教对世俗政权与君主权威的依附。这种依附主要出于两个原因:经济上,可以获得世俗君主的支援,政治上,可以通过国王的示范作使得佛教能够较为便利地在一国范围内获得传播。而这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君王与世俗的关系上在唐朝表现得尤为明显。笔者猜想,《那先比丘经》的中译本在后世流传中受唐朝世俗与宗教和谐关系的影响。
汉文《那先比丘经》作为记录希腊裔的弥兰陀王与那先比丘之间关于佛教教义问答的重要典籍,以弥兰王之问与那先之答的形式成文,以譬喻方式展开论述,讨论早期佛教诸多重要命题,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而笔者根据考证,认为其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研究《那先比丘经》并找寻其中的中国渊源,对于我们正视中华文化,重塑中华民族在世界的地位,树立中华民族的主心青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笔者认为,《那先比丘经》汉译本内容、形式、传播方式很可能受到中华文化影响,且影响深远。那么研究《那先比丘经》的文际传播格式有利于站在世界高度上重新审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我国民族自信心,寻找中华民族主心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五、《墨子》与《那先比丘经》问答模式之比较
对比《那先比丘经》和《墨子》,我们不难发现《那先比丘经》问答模式属于一问一答的模式,而《墨子》问答以自问自答为主。那么,从形式上看,一问一答与自问自答都是阐明道理的方式,那么,研究二者在传播效果上有何异同对于我们分析古代典籍传播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相同之处是都是问答学的一部分。一问一答也好,自问自答也好都是
为了阐明想要说明的道理,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表明答案,问题为答案服务,同时答案解释问题。
《那先比丘经》的一问一答与《墨子》的自问自答不同之处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推测性解释。首先,在传播广度上,自问自答传播范围更加广阔。相较于一问一答,自问自答传播范围更加广,笔者认为自问自答更容易形成一家之体系。在自问自答中,根据自己的设问自己回答,灵活度和自由度更高。
其次,在认识、接收、理解上,自问自答更容易讨论范围比较大的议题。《那先比丘经》中一问 一答主要围绕的议题展开。内容涉及早期佛教的基本内容,包括人生观、生命观、宇宙观、佛身论、成佛论、戒律等一系列重要命题,对早期佛教基本形态和理论特色提供了重要文献资料。那么,《墨子》学说的思想可以归纳成政治思想、管理思想、教育思想、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同尚贤、节用节葬。
最后,在传播持久度上,自问自答更易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笔者认为,自我阐释相较于二者对谈,更能体现回答问题的深度。二者对谈,尤其如《那先比丘经》此类那先与弥兰王之间的问答,存在着智慧的梯度。那先作为一名智者,在治人治国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所以那先比丘传递给弥兰王的内容智慧必定是有限的。而《墨子》中,墨子作为一名智者,其自我阐释相当于内向传播,具有深刻性。
笔者希望研究《那先比丘经》与《墨子》问答模式,认识、理解、学习各自不同特点,吸收其长处,能够帮助我们更好把握传播模式,探求传播方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