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李君碑》对墨学研究的价值(二)

作者:中共东平县委党校 王玉堂

2.碑文中“同心齐鲁,诱进儒墨”,说明东汉时期仍然儒墨并称,可以在学校公开传授墨家学说。这与《墨子志》中“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家学说完全退出了官方学术讲坛”的记载明显不符。

3.蜀鲁两地相距甚远,在当时传播手段极为落后的情况下,李君能够“同心齐鲁,诱进儒墨”,说明墨学在当时还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这与两汉时期的史料记载“孔墨之弟子,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世”(西汉·刘安:《淮南子·俶真训》)、“山东儒、墨咸聚于江淮之间,讲议集论,著书数十篇”(西汉·桓宽:《盐铁论·晁错第八》)、“非有仲尼、墨翟之贤”(西汉·贾谊:《过秦论》)、“墨家之议右鬼,以为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能形而害人,故引杜伯之类以为效验。儒家不从,以为死人无知,不能为鬼,然而赙祭备物者,示不负死以观生也”(东汉·王充:《论衡·薄葬篇》)等可以相互映证。及至东晋时期,葛洪在《神仙传》中称墨子为“地仙”,虽然荒谬,但也从侧面说明,墨家的组织形态虽已不复存在,但墨家的学说一直在传诵,墨家的影响力一直在延续。

4.把“同心齐鲁,诱进儒墨”与“称儒重能”联系起来看,东汉时期的墨学非但没有中绝,而且十分活跃,只是渐渐衰微罢了。这意味着秦汉思想史需要重新审视。

5.碑文中“称儒重能”“倚席旋意,鑽卯孔门”,说明墨家的地位大不如前,儒家学说成了主导。

6.史学界通常认为,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墨学即被贬抑,几成绝学。这与碑文记载的事实不符。如果墨家真的受到统治者的打压、贬抑,作为郡守的李君,身为朝廷命官,不可能如此明目张胆地“诱进儒墨”,也就是说,墨家因统治者打压而中绝的说法不能成立。退一步讲,如果统治者真的对墨家了进行打压,打压的也不应该是墨家的学说,而是墨家与统治者作对的某些人,如后期墨家钜子孟胜等人。

笔者据此认为,墨学由显而绝是自然衰微的结果,与统治者的打压并无太多联系,其直接原因在于缺乏传承与创新。先秦时期,墨家素以“轻生死、重然诺,言必信、行必果”而著称,大批精英弟子为践行其“兼爱”“非攻”主张而在战争中死亡。到了荀子时代,墨家已经没有了像儒家孟子、荀子这样能够担当传承重任的大师级人物。加上后期墨家内部严重分化,“俱诵《墨经》面倍谲不同,相谓别墨”(《庄子·天下》),形不成统一意志,在儒墨论战的过程中,墨家没有了话语权,自然占不了上风。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责难墨家“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僈差等,曾足以容辨异、县君臣”,在《解蔽》中批判“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的实用主义态度,在《国富》和《乐论》中批驳墨子节用、非乐等主张,墨家无人出来应辩。这也就使得墨家学说渐断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慢慢衰微了。

墨学衰微但并没有中绝,而是后期融入了道家,为道家所吸收、利用,并使(墨子》收入《道藏》中得以保存下来。这可以从道教内流传的《墨子枕中五行记》《墨子枕中记抄》《墨子院内五行纪要》《墨子五行秘术》《墨子丹法》等托名墨子的著作中得到佐证。事实上,墨家没有消失,更没有销声匿迹,墨家的思想一直在传承,并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我国劳动人民具有的那种勤俭刻苦、强力从事、见义勇为、急公好义、不畏牺牲、言信行果、先人后己、先天下后个人、一往无前,无私奉献的思想品格,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风范,都是墨家精神的生动写照,只是墨家这些思想、主张早已成为“集体的无意识”,所以人们终身行之而不自知罢了。

7.碑文“同心齐鲁,诱进儒墨”为墨子是鲁国人提供了新的佐证。墨子是哪里人?史料中没有记载,后人长期争论不休,至今难以定论。有鲁国说、鲁阳说、宋人说、齐人说,甚至还有离奇的印度人说、阿拉伯人说,等等。《李君碑》的出土,为墨子是鲁国人(东鲁)而非鲁阳人(西鲁)增添了新证。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