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墨学对中医现代化之价值刍议(一)

作者:夏冰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自然国学学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

摘要:安康医学的医学模式是生理-心理-心灵-个体-社会-自然医学模式,是我为中西医在未来毉学并轨提供的一种模型,科学和国学是中医的双翼,建立安康医学双三角模型,分两个学科群,国学由道、儒、墨三家组成,科学由人体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构成。

关键词:安康医学;生理-心理-心灵-个体-社会-自然医学模式;墨学;逻辑;兼爱

二十一世纪是概念时代、大数据时代、泛在社会,中医的研究从范式角度主要分三派,传统派、中西医结合派、系统派,从学者的学科背景中医可以分为五大学派,我们需要五大学派在百家合鸣、百花绽放基础上的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科学和国学是中医的双翼,中纲西目,借助科学的手段,具充分领悟国学的真谛,更利于中医的复兴,为此作者提出了安康医学。

以安康为中心的医学 ,其关注点是人的身心灵的安康,强调个体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其目的是安康,叫安康医学,其医学模式是生理-心理-心灵-个体-社会-自然医学模式。安康医学是我为中西医在未来毉学并轨提供的一种模型。

人体为一元二面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系统,个体通过“相接、相渗、相合、相谐、相生、相长、相振、相融、相印”分别和社会、自然相融合,生理通过“相接、相渗、相合、相谐、相生、相长、相振、相融、相印”分别和心理、心灵相融合,形成太极图,立体、动态太极图,归于太极、合于道。

在大数据时代,安康医学分两个学科群,国学中由道、儒、墨三家组成,科学中由人体科学(钱学森的学科群之一)、认知科学、人工智能构成,构成安康医学双三角模型。

《易传·系辞下》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儒、道、墨、中医等均是基于巫,巫文化通过不断积淀,使具体思维和以现代科学为代表的抽象思维成为两个独立且平行的体系。方东美认为中国古代思想的最高成就是儒道墨三家会通处。

马晓彤在《当代文化语境的中医学理解》指出:“科学与人文”、“东方与西方”和“传统与现代”这三组文化关系构成了相互交织的当代世界的全球化三维语境,其中科学与人文代表的是知识学维度,西方与东方代表了人类学维度,而现代与传统则代表着社会学维度。中医学恰恰坐落在三维的交叉点上,不通过三个维度全面考察中医,已经无法真正理解它。我们可以通过国学和科学的两个学科群深化对中医的理解和科学的对话。

西方学术的霸权几乎侵占了所有人类的学术领域。在非西方世界的大学、研究所、文化机构、学术社团、出版社、学术期刊以及各种媒体中,由西方学术衍生出来的价值、思想、观念、规则占据着支配与控制的地位,在这种西方学术霸权与殖民的时代,中国传统的学术同样也遭受到西方学术的排挤压迫,中国学术的基本义理被颠覆解构,中国学术的解释系统被驱逐取代,中国传统的学术丧失了话语权力进而夹失了话语权利,中国的学人已经不能按照中国文化自身的义理系统来思考问题与言说问题,中国的学术领城已经成了西方学术的殖民地。

马晓彤在《中医学的认知模式及其演化特征》中认为:作为中医理论体系建立标志的《黄帝内经》,就含有三种认知模式,与儒家联系密切的整体论模式,强调了敬夭的主旨和道德修养层次对医者的影响;与道家联系紧密的系统论模式,主张道法自然观念和方术技巧的有机结合;而与墨家联系紧密的还原论模式则注重对人体的结构把握,并以此为基础认识生理功能与疾病过程。《黄帝内经》被认为是中医学的典范,是整体论科学的标志。

方东美认为中国古代思想的最高成就是儒道墨三家会通处。孔、老、墨三宗的统会,就在生命价值之积极肯定,儒家是要迫原天命,率性以受中,道家是要遵循道本,抱一以为式,墨子是要尚同天志,兼爱以全性,就是因为天命、道本、和天志都是生命之源。墨子是通过体悟天志之法仪而达到与儒家参赞天地、道家效法天道殊途而回归的境地。

韩愈认为“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强调孔墨相用,直接利用,主张孔墨互补,甄别利用:同时注意孔墨不同,谨慎利用。融墨于儒,倡导一视同仁的博爱,乃是以儒为体、以墨为用,即融摄墨学归于儒学。儒家的仁爱按照天道一王道一人道的逻辑结构和顺序展开,需要融合墨子有效措施的支撑。

雅斯贝尔斯指出以公元前五百年为中心,精神基础同时独立在中、印、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奠定,至今依附。轴心时代不寻常,中国诞生孔老,哲学各派兴起,墨庄诸子出现,产生基本范畴。

贺麟指出我们不但可以以中释西,以西释中,互相比较而增了解,而且于使西方哲学中国化,以收融会贯通之效,亦不无小补。

墨学对中医现代化之价值可以从科学、逻辑、兼爱、生态等方面认识。

1.科学、逻辑

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现代化方式和道路;实现了现代化的世界,仍然存在着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表现为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的不同,而且还表现为哲学观念、思维方式的不同。逻辑从广义上来说,属于哲学领域的分支学科。建构现代的中国逻辑,也就是建构现代的辩证逻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