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大梁冀州是五帝夏商诸王共居之地

作者:开封·韩鹏

无论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讲:“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或是本人所论:“三皇、五帝、夏商诸王均发源于荥阳东部河济流域”,本质上都意在阐发,直到商代灭亡之前,华夏民族的核心发源地,始终在华夏民族人文始祖伏羲最早于黄河下游划分九州中州“冀州”的观点。由此,形成了以伏羲“太极”“一”“中”为上古历法始点,即“冀州”的基本认识。

既然“冀州”的历史、地理和文化如此重要;既然认为上古帝王皆居住在“东方”“河济”流域,就应该对五帝与“冀州”的关系加以论证,以飨读者。

一、八卦、九州、冀州文化均肇始于黄河下游。

黄河下游存在九州中州冀州的依据,史书中多有记载。它是尧帝之前以“冀州”为九州中州的重要依据,也是与大禹划分以“豫州”为九州中州的主要区别。

从伏羲最早肇始“八卦”文化的地域来看,本在黄河下游河播九流的荥阳荥泽荥河东部流域。故东汉应劭在《风俗通·山泽·四渎》中,有“河者,播也,播为九流,出龙图也”的记载;明代赵撝谦在《六书本义》中,也有“伏羲氏龙马负图,出于荥河,八卦所由以画也”的传说。出自黄河下游“九流”“荥河”“汴河”流域的“龙图”“龙马负图”“八卦”,也称“河图洛书”“九宫图”等,是上古时期历法文化的重要内容。

       图-1 黄河下游八卦九宫九州定位图

从伏羲最早以八卦划分九州的地域来看,本与伏羲画八卦、制定历法之地,同在黄河下游的“九流”“荥河”“汴河”流域。这一观点,也来源于黄河下游战国魏国大梁所编《竹书纪年》中,“伏羲始定四海之广,作八卦分九州,制九宫”的记载。说明伏羲“作八卦、分九州、制九宫”,是在黄河下游“四海”环绕、灉(汴)沮(睢)二水会同的伏羲出生地“雷泽”一带。

伏羲在黄河下游划分九州及中州“冀州”的依据,源于史书中的记载,且与尧帝之前以“冀州”为九州中州的历史相对应,也是与大禹划分以“豫州”为九州中州的主要区别,并有上古时期时空历法依据可作鉴别。

关于以“冀州”为中州的九州,虽然个别州名在史料表述中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以“冀州”为中央之州的历法定位却是完全一致的。

如西汉刘安《淮南子·地形训》记载:“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文中“正中冀州”,便是伏羲至大禹之前九州的中央之州,即“中州”。它是对黄河下游“中土”“中原”“中国”等“中”文化原发地的佐证,也是上古时期中国最早“中州”“天地之中”“中央黄帝”文化的发源地。

“中土”“中州”“中原”“中国”等“中”文化的产生,是当今中国文化、中华文明产生的始点,更是华夏民族创世思想与创世方法相结合,创造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优秀传统文化成果。没有灿烂的创世思想之花,就结不出丰硕的创世文明成果。那种将创世理论与创世实践截然割裂开来的观点,是经不起数千年来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检验的。

二、五帝夏商诸王同居“大梁”“冀州”之地。

深入发掘开封史典志书,可以得出以“五帝之先”黄帝为代表的轩辕氏族,共同居住黄河下游“大梁”“冀州”的历史结论。

      图-2 黄河下游九州(昆仑)冀州位置图

在战国魏国大梁(今开封)编撰《竹书纪年》中,记载轩辕氏黄帝即帝位时言:“元年,(黄)帝即位,居有熊”。“有熊”,当在“冀州”之地;

记载高阳氏颛顼即帝位时言:“元年,(颛顼)帝即位,居濮”。“濮”水,当在“冀州”之地;

记载有(高)莘氏帝喾即帝位时言:“元年,(帝喾)帝即位,居亳”。商“亳”,当在“冀州”之地;

记载陶唐氏帝尧即帝位时言:“元年丙子,(尧)帝即位,居冀”。“冀”,即指“冀州”“中冀”之地;

记载有虞氏帝舜即位时言:“元年己未,(舜)帝即位,居冀”。“冀”,当与黄帝的“中央宫室”“有熊”同地;

记载大禹即帝(王)位时言:“元年壬子,(禹)帝即位,居冀。”“冀”,当与舜帝“执中”的“鸣条苍梧”、大禹王都“卑宫”“阳城”“夏邑”“西邑”同地。
    需要指出的是,战国《竹书纪年》的编撰地在魏国“大梁”,古代也称“留”“陈留”,就是现在的开封地区。而上古时期九州的中州“冀州”“冀”“中冀”之地,也在黄帝轩辕氏及后裔共同居住的开封“大梁”“冀州”之地。

这不禁让人有偏看开封“大梁”“陈留”的嫌疑。但从古籍记载分析可知,黄帝所“居有熊”的轩辕丘(楼),“杀蚩尤”后建都的“中央宫室”,确实有在上古时期开封“济(若)水”“冀州”的史料记载依据,也与上古时期历法文化彼此吻合。

如唐代王鹳《广黄帝本记》、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南宋《轩辕黄帝传》、元代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都有“(黄)帝娶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为元妃。生二子玄嚣、昌意。初喜天下之戴己也”的历史地理记载。“大梁”,便是现在的开封。

   图-3 开封黄帝宫室、大禹阳城、古莘国位置图

通过多种分析论证,我们认为,这绝不是用所谓附会、巧合之言可以作解释的。

黄帝所“居有熊”,不仅与开封“轩辕丘(楼)”“黄帝宫室”“大梁”同地,也对应尧、舜、禹共同居住天文中的“毕”星、地形中的“冀州”之位。对此,唐代宰相房玄龄《晋书·天文志》认为:“冀州于古,尧之都也。舜分州为十二,冀州析置幽、并。其于天文,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为大梁,属冀州。”说明“大梁”,便是尧舜之都的“冀州”之地。

    图-4 地支、方位、星次、星宿、分野图

北宋宰相李昉《太平御览·周郡部卷一》引战国“《世本》又言:夏后居阳城 ,本在大梁之南,于战国大梁魏都,今陈留浚仪是也。案《经传》曰: 夏与尧、舜,同在河北冀州之域,不在河南也。”

且不论尧舜禹“冀州”“阳城”,是在“河南”或是“河北”;也不论“河南”“河北”是指上古时期的什么河道。首先应该承认的是,“冀州”为尧舜禹共同居住之地,是文中阐述的基本观点。这一基本观点,正为黄帝与尧、舜、禹共同居住上古九州的中州“冀州”,“冀州”与大禹“阳城”同在开封“大梁”之地,提供了重要的地理佐证。

三、“大梁”“冀州”是黄帝氏族世代传承之地。

据战国时期秦国宰相吕不韦《吕氏春秋·季夏纪》记载:“中央土,中日戊巳。其帝黄帝。”东汉末训诂大家高诱注释:“戊巳,土日。土王中央也”;“黄帝,少典之子,以土德王天下,号轩辕氏。死,托祀为中央之帝。”文中“中央土”“中日戊巳”“土德王天下”,均指黄帝居住的“中央宫室”。而黄帝“中央宫室”“中央土”“中日戊巳”“土德王天下”,也与唐、后周、北宋、金代、元代等天文学家,测量认定的开封浚仪岳台“天地之中”互为印证。

        图-5 五行、五方、五季、五帝图

考虑到高阳氏颛顼为昌意之子、黄帝三世孙,有莘氏帝喾为玄嚣之孙、黄帝四世孙;又联系到黄帝、嫘祖生玄嚣、昌意于开封济(若)水(今黄河)之滨的大梁轩辕丘(楼)“中央宫室”。因此认为,颛顼即位“濮”水的高阳国,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二》中,“大梁城南,本春秋之阳武高阳乡也,于战国为大梁”的记载相一致;

帝喾即位的有(古)莘国“亳”都,与唐朝李吉甫所撰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中,“汴州陈留县故莘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古莘国地”的记载相一致。

阳武“高阳”、陈留“古莘国”,理当与黄帝居住开封“大梁”的“有熊”“轩辕丘(楼)”“中央宫室”“冀州”同地。
    所以,在中国《山海经》《周逸书》《史记》等史典中,传承了黄帝杀蚩尤于开封“青丘”“冀州(中冀)”“涿(逐)鹿”的上古记载;传承了颛顼随父昌意生于开封“大梁”“若(济)水”,建都“高阳”的上古记载;也传承了帝喾生于开封“夋(浚)水”,建都“古莘国都亳”,帝喾次妃简狄“玄鸟生商”契(阏伯)于开封“青丘玄池”,封地于开封帝喾“古莘国都亳”,即“商丘”“商亳”的上古记载。

帝喾“古莘国都亳”之“亳”,本在伏羲划分九州东北部方位的“亳(薄)州”之地,也对应伏羲八卦“震(雷)卦”、八方“东北方”、八风“条风”之位。故唐代魏征《隋书·列传·卷三十四》引汉代纬书“《稽览图》云:太平时,阴阳和合,风雨咸同,海内不偏,地有阻险,故风有迟疾。虽太平之政,犹有不能均同,唯平均乃不鸣条,故欲风于亳。亳者,陈留也。”在古代史典中,除开封“陈留”有此“阴阳和合”之地的“鸣条”“亳者”名称外,尚未见有第二地可争。

图-6 八方、八节、八风、九宫、九州图 

由此表明,上古自五帝到夏商诸王,共同居住在黄河下游的以开封为中心九州中州“冀州”之地,“冀州”又与天文“昴、毕”二星、地形“大梁”“留”邑,天地上下之间彼此合二为一。

四、“大梁”“留”邑有天文地形文化传承依据。

西汉王莽“新莽嘉量”铭文指出:“黄帝初祖,德币于虞。虞帝始祖,德币于新。岁在大梁,龙集戊辰。戊辰直定,天命有民。据土德受,正号即真。”文中“大梁”,对应黄帝、虞(舜)帝居住之地;“戊辰”之“戊”,是天干第五位。“戊辰”之“辰”,是地支第五位,属龙。

若论阴阳和合的五行文化,天干之“戊”与地支之“辰”均属“阳土”,故言居住“大梁”“戊辰”“中央土”的黄帝,有“五德”之一的中央“土(信)德”,称“中央帝”。

          图-7 西汉王莽“新莽嘉量”铭文图

开封“大梁”,在天文星象文化中,也称“留”星、“昴毕星”。对此,明代藏书家郎瑛《七修类稿》解释:“大梁,一名西陆,皆以属西方之故;别名旄头,以其主胡也;又名留,《史记》索隐曰:‘留,昴也。’毕星,《诗》称天毕,《尔雅》谓之浊,郭璞曰:或呼为浊,以星形名也。”由此可知,上古时期流经黄河下游“大梁”等地的“鸿沟”“涿(淖)水”“浊(濁)”水,也由天象中的“留”“昴”“毕”“天毕”等星象文化演变而来。

黄帝将“中央帝”“土德”“执中”之位,传承给了居住“大梁”“鸣条苍梧”之地的舜帝,正是舜帝“允执厥中”之位,与天象中的“昴毕(留)”星,地上九州的中州“冀州”“留”邑上下合一,也在“中央土”之位。说明上古时期开封的“大梁”“留”邑地名,均是由天文星象名称而演变成的人文地理名称。

春秋时期左丘明《国语·晋语》记载:“岁在大梁,将集天行,元年始受实沉之星也。实沉之墟,晋人是居,所以兴也。”天文中的“实沉之星”,所对应的开封“大梁”之地,正是西周晋人初兴的“晋丘”“晋墟”“晋国”之地。而晋人初兴的“晋丘”“晋墟”“晋国”,便是黄帝出生的开封“青丘玄池”、上古九州“冀州”、古代“大梁”“陈留”之地,也是西周毕公高、毕万、魏国先后受封的“毕”“晋”“魏”之地。

因此,开封的“青丘玄池”等,也对应了汉代纬书《河图稽命征》中,黄帝母亲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权星,照耀郊野,感而生黄帝轩辕于青丘”之说;也与上古易书《归藏》中,“蚩尤登九淖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战国古籍《逸周书·尝麦解》中,“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同在魏国“大梁”“陈留”“冀州”一地。

图-8 开封青丘玄池图

清朝官修地理总志《乾隆一统志`开封府古迹》记载:“莘城,在陈留县东北。《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晋侯登有莘之虚以观师’。《括地志》:‘古莘国,在陈留县东五里故莘城是也’。”春秋时期晋文公“观师”的陈留县“有莘之虚”,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晋国曾占有开封陈留“晋丘”“晋墟”“有莘之虚”之地;而是春秋时期开封陈留就存在“有莘氏”帝喾所建的“古莘国”。说明“大梁”“留”“冀州”“古莘国”“晋丘(墟)”,同在今开封“陈留”之地有据可依。

五、开封“大梁”“晋丘”是五帝文化发源地。

“青丘”,也称“晋丘”。只有黄河下游的“青丘”“晋丘”“魏国”之地,才对应天文“昴(留)毕”星、地形“大梁”“留”邑之地。

故清代陈梦雷、蒋廷锡《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丘》记载:“晋丘,在开封府境,又名玄池。昔简狄浴于晋丘之水,有玄鸟遗卵吞之遂生契。”这与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中,开封“浚仪青丘,亦曰玄池。女娀简狄浴于青丘之水,有玄鸟遗卵,吞之,生契。即此水也”的记载,同为一地一事。

这就印证了晋人初兴之地的开封魏国“大梁”“晋丘”,本与黄帝、商契出生“青丘”“玄池”同在一地观点的正确性。至于西周之后,黄河中游的山西“晋国”“魏国”之地历史、地理和文化,是不可能存在黄帝、商契原发地文化的,仍然是对黄河下游天象地形和历法文化的一种传承而已,也是对黄河中游文化源于黄河下游观点提供的又一凭证。

三国魏国时期陈留尉氏人、诗人阮籍,在《咏怀·昔余游大梁》的诗中写道:“昔余游大梁,登于黄华颠;共工宅玄冥,高台造青天……应龙沈冀州,妖女不得眠,肆侈陵世俗,岂云永厥年。”文中“应龙”,是传说在炎帝时期的“涿(逐)鹿之战”中,协助黄帝在“大梁”“冀州”“青丘”杀蚩尤的“神龙”,也称黄帝升仙时乘坐的“黄龙”。

             图-9  黄帝荆山乘龙升仙图

据西汉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黄帝升仙所骑之“龙”,又称“黄龙”“应龙”;黄帝“铸鼎于荆山”,便在封丘县荆龙宫乡“黄泽黄池”、开封黄帝“中央宫室”一带。黄帝所铸祭祀“天皇、地皇、人皇”三鼎,也在“黄泽黄池”南部的荆龙宫乡东大宫、西大宫、南大宫三村之地。

如此历史地理文化,正对应上古时期九州的中州“冀州”、战国魏国“大梁”、浚仪岳台中天“高台”之地。

      图-10 大梁黄帝、北斗地中、天人合一图

这表明,直到春秋、西汉、三国、明代时期,“天地人合一”于“天地人之中”的象形历法文化,仍然是阐述和分辨华夏民族发源地的重要思想和基本方法。

同时也表明,只有运用华夏民族“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创世思想方法,以及所衍生的天象地形等历法文化,才是发掘、破解和阐发华夏文明发源地的固有、根本文化。

有学者问我:中华文明探源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答曰:华夏民族固有、根本的创世思想方法,以及创世思想与方法相统一的创世成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