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宋明理学对中国现代哲学之影响(一)

作者:刘鄂培 竺士敏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公元960-1127)这160余年里外患频繁,烽烟不熄;人民流离,民生凋蔽,内忧不已。但是,这个国力衰微、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却成为中国历史上哲学发展的光辉时代,其标志是理学的发生、发展和形成。

一、宋明理学的形成

理学发生于北宋,当时出现了5位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他们对理学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后世称之为“北宋五子”。周敦颐讲学于濂溪,形成了“濂学”学派;程颢、程颐讲学于洛阳,形成了“洛学”学派;张载讲学于关中,形成了“关学”学派;邵雍专治周易,发展了象数学。这5位哲学家对理学的形成都作出了重大的建树,其中,对理学的形成影响最深的是张载的“关学”和程颢、程颐的“洛学”。

宋、元、明、清理学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三个流派:一、张(载)王(夫之)之学。北宋张载建立了“气一元论”哲学体系,经明清两代不断发挥,到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总其大成,将“气一元论”哲学体系推上了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高峰。二、程(颐)朱(熹)之学,南宋朱熹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以程颐建立的“理一元论”为主体,兼采张载“气”的学说,为中国古代哲学建立了一个博大、精深、缜密的哲学体系。三、陆(九渊)王(守仁)之学。南宋陆九渊继承和发挥北宋程颢重视“心”的思想,创建了“心学”,明王守仁附和,形成陆王“心学”。

以上宋明理学的三个流派,以张王之学、程朱之学为主体。而程朱之学,在元明清成为“官方哲学”,影响最深。陆王“心学”东传日本,对“明治维新”曾产生过积极影响,但在中国,其影响不及张王、程朱之学。

二、现代中国哲学中的“接着讲”

2050大者阅读《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时候,不免产生一个疑窦:中国古典的哲学–宋明理学,是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命运一样走到了“终结”?中国古典的理学是否被作为“陈列品”送进“博物馆”?或密藏于图书馆的书库之中,以供“猎奇者”抒发“思古之幽情”?

近半个世纪以来,现代中国哲学的发展以铁一般的事实消除了上述疑窦。中国古典的理学并没有送进博物馆,也没密藏于图书馆。在现实的哲学中,这个建立于8个世纪之前的理学,并没有“死”,它仍有一定的生命力,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中国现代的著名哲学家,如张岱年先生,今已年高八十六,仍笔耕不辍。他称他的哲学思想是继承张王之学,在新的历史时代中“接着讲”。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贺麟先生在几年之前都已作古。冯先生在生前曾说,他的哲学思想是继承程朱之学,在新的历史时代中“接着讲”。贺麟先生是著名的西方哲学史家,尤精于黑格尔哲学,但是他在中国哲学上,亦可以说是继承于陆王之学,在新的历史时代中“接着讲”。

宋明理学在中国现代哲学中并没有随历史的更新而泯灭,三个流派都后继有人。中国现代哲学的先辈们以辛勤的劳动,保持了中国传统的“文脉”不致中断,这是值得庆幸的。他们的建树在中国哲学史上永不可磨灭。

三位中国现代哲学的先辈,在继承宋明理学上虽各有所宗,但在方法上“接着讲”却一致。什么是“接着讲”?这是本文待讨论的重要问题。冯友兰先生在生前对这一问题论述较详。冯先生说:“我们是’接着’宋明以来的理学讲的,而不是’照着’明来的理学讲的。”

“接着”讲和“照着”讲,仅一字之差,却有本质的不同。“照着”讲,是不顾历史的变迁、时代的更新,死捧着前人的教条,奉之为圭臬,这是一种教条式的、保守的历史文化观。而“接着”讲则是从历史的变迁,时代的不同,以继承和发展前人的哲学思想,建立一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哲学。这是一种反教条的、进步的历史文化观,与唯物史观一致。

由于宋明理学的主体为张王之学和程朱之学,下文就这两个学派在现代中国哲学中的影响,作进一步的探讨。

三、张岱年先生与张王之学

张岱年先生推崇张载和王夫之的哲学,他写过《张横渠的哲学》《张载–十一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关于张载的思想和著作》、《王船山的唯物论思想》。②张自称,他的哲学继承于张王之学,并“接着讲”。

(一)张王之学–“气一元论”哲学

“气”是中国哲学中古老的概念。在《管子》书中有“精气”说,《心术下》篇云:“其精气之极也,一气能变曰精。”《内业》篇云:“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精气”是构成人和世界的基本粒子。《内业》篇又说:“凡物之精以此为生。”“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精气”之说对中国古代哲学有重大影响,唯物的哲学流派多以“气”作为基本哲学范畴。北宋张载集前人之大成,建立了“气一元论”哲学体系。

张载的哲学认为,宇宙这个寥廓的空间(“太虚”)是无形的,但是它不是“真空”,而是充满了“气”。“气”有聚有散,聚之而成万物,散之而复归于太虚。他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又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张载说:“太和所谓道。”“气”有聚有散,运动变化,阳阳消长,保持和谐的最佳状态。“道”即为宇宙中“气”的变化流行的宏大历程,他说:“由气化,有道之名。”而这个“气化”的历程又是有规律的,亦称之为“理”。张载说:“万物皆有理。”“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但是,“顺而不妄”的“理”是存在于事物之外,或存在于事物之中?张载认为“理不在人而在物”,“理”是物之理,它存在于客观的物之中。

明末清初,王夫之撰《张子正蒙注》,以注释张载《正蒙》一书来阐发自己的哲学。他说:“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道之器也。”张载谈唯“气”,而王夫之谈唯“器”。“器”是“气”之聚,张、王之学同属唯物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