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立勇
我之所以选择朱子美学作为理学美学研究的第一个对象,这不仅仅是因为朱子在宋明理学中的地位和影响,不仅是因为他作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和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其思想最典型地表现了宋明理学的伦理理性主义精神和本体建构的思辨形态,而且还出于以下三点的考虑:
一、影响的巨大
也即鉴于朱熹及其理学美学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美学中的实际影响和地位的重要和巨大。朱熹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巨人,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除孔子以外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已故台湾著名学者钱穆先生曾这样说:
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孔子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成,开创儒学,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主要骨干,北宋理学家兴起,乃儒学之重光。朱子崛起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的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此两人,先后矗立,皆能汇纳群流,归之一趋。自有朱子,而后孔子以下之儒学,乃重获新生机,发挥新精神,直迄于今。这是现代学者站在历史的客观角度鸟瞰中国文化史后对朱子作出的评价。其实宋代有识之士就有这样的看法。如辛弃疾以”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二三人”的诗句称赞朱熹;熹之门人黄干在《行状》中更尊朱子为”绍道统、立人极,为万世宗师”;稍后的黄震也以”卓识雄辩,万过莫俦”之语论朱学;明清之际成书的《宋元学案》则以”致广大,极精微,综罗百代”来评价朱子及其学成就。这些并非全是溢美之辞。纵观朱子的一生及其学术成就,他确实是位汇纳群流、综罗百代、博大精深、集学立极的思想文化巨人。据大陆学者刘建国《中国哲学史史料概要》考证,”朱熹是历史上著作最多的一人”,朱熹的思想影响中国社会与文化学术思想达七八百年之久,其余波至今未已。
朱子思想在海外的影响,用日本学者渡边秀方的话来说,”他也是孔子以后第一人”,岛田虔次则称朱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学者”。华裔美籍著名学者陈荣捷在1982年夏威夷国际朱子学研讨会论文集导言中这样评价朱子:
自孔孟时代以来,他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位中国哲学家。他不仅是新儒学运动的结晶,这运动主中国达八百年,而且朱子也是在基督世纪遍及东西,影响了亚洲人生活的各种层面。
朱子学在国际汉学界是仅次于孔学的显学,朱子及其思想在日本、朝鲜以及东西亚影响更为巨大,这种影响不仅是学术上的,而且渗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种层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要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就不得不认识朱熹。
在美学方面,据我的初步考察,朱子美学具有的严密的系统性、突出的伦理性、深刻的矛盾性,最充分最典型地体现了理学美学的特色。至于其在古典美学领域的影响,且不说朱熹理论的思辨性及其系统性对宋代文学批评和美学理论在思维水平的启发促进,他对于确立”气象”这个美学范畴,以”气象浑成”为审美理想所起的开风气之先的作用,以及他的美学构架的浓厚的伦理气息对后代产生的深远的文化影响;仅从他对严羽和王夫之这两位中国古典美学大家的直接影响之深,就不难想像朱熹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影响的重大。而明清之际及五四以来以朱子理学为主要批判锋芒所向的叛逆性主情浪漫思想的兴起,也从反面印证了朱熹在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中的影响之深。在此仅择要述其一二,以窥见朱子及其美学思想在中国古典美学巨大影响之一斑。
严羽与朱熹同时代而稍晚(约生于公元1191年前后),这两位宋人的形象通常在人的心目中悬若冰炭,其实,正是朱熹给了严羽极大影响。关于这一点,我在自己有了体会之后才发现郭绍虞先生已得之我先,并专门作过考辨,朱东润先生在论中也涉及。据我的体会,朱熹对严羽最重要的影响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朱熹诗论的重点和审美理想。《沧浪诗话·诗辨》所列”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诸项正是朱熹诗论的重点;严羽言”兴趣”要求”吟咏情性”,感物起兴,并达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境界,言”气象”推崇”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似粗而非粗”,”似拙而非拙”,”浑然天成”,这正符合朱熹所推崇的”感物道情”说和”气象浑成”的审美理想。其次是朱熹的”熟读精思”的美学方法论。朱熹的”熟读精思”,一指熟读以”穷理”,严羽亦云”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二指熟读以”识得古今体制雅俗向背”,识得前人诗之”优劣”、严羽亦云”作诗正须辨尽诸家体制,然后不旁门所惑”,并提出”参诗”说:三指熟读以仿古,严羽亦云熟读模仿”做到真古人”。最后是朱熹对具体人物的美学品评,严羽也与之相近。朱熹推重李杜,严羽同声和之;朱熹对苏黄诗风的非议可谓开严羽评”江西诗派”之先声。尽管尚无确证说明严羽曾自觉地接受朱熹见解,但据其总体观念考察,其间影响十分显然。至于朱熹对王夫之的美学影响,且不论其理论思辨的批判继承,就审美意象论,朱熹的”气象浑成”之于王夫之的”二十字如一片云”,”无端无委,如全匹成熟锦,首尾一色”;就审美鉴赏论,朱熹的”熟读涵泳”、”通悟自得”,之于王夫之的”此种诗直不可以思路求佳”,”从容涵咏,自然生其气象”,”读者各以其情自得”,朱熹的”远游以广其见闻”,”不是胸中饱丘壑,谁能笔下吐云烟”,之于王夫之的”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限”,其间脉络,一目了然。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