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略论朱熹”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的史学观(三)

作者:马玉山

其三,按照儒学的言训,着力宣传克己复礼的修身养性原则,使史学成为人们尊德养性、修己治人的学问,从而来辅助经学。朱子反对以成败论是非,从而也就反对史学宣扬功利主义,而主张修史须教人修身养性。他在与友人讨论史学的通信中,反复强调”大抵此学以尊德性求放心为本,而讲于圣贤亲切之训以开明之。此为要切之务。若通古今,考世废则亦随力所至,推广增益,以为补助耳。”他批评司马迁的《史记》是以尊孔氏作装饰,实则在宣扬权谋功利,教人趋利避害,汲汲于功利。他说:”迁之学也,说仁义也,说诈力也,用权谋也,用功利也,然其本意,却只在权谋功利。孔子说’伯夷求仁得仁,又何怨’,他一传中首尾皆是怨辞,尽说坏了伯夷。”这个批评真可谓一语中的。司马迁不否认伯夷是孔子赞赏的仁人。但他认为,像伯夷这样的仁人,本应该得到功名,而不应该饿死于首阳山。这无异于为自己的身世鸣不平,所以朱子说他所作的《伯夷列传》中首尾皆是怨辞,并不真心同意”求仁得仁,又何怨”的说法。按照朱子的史学标准,就要把圣贤以仁义为本的修身总则始终贯穿到底,不能在表面上教导人们行仁义,而骨子里让人争功名。他赞赏苏辙的《古史》,就《古史序》二篇首便言:古之圣人,其必为善。为火之必热,水之必寒。不为不善,如弱虞之不杀,窃脂之不欲,于义理大纲领处,见得极分明。提得极亲切,虽其下文,未能尽善,然只此数句,已非近世诸儒所能及矣。”

也许有人又会说,按照这样的史学标准,那么,所有的史著都应该写成教人安贪乐道的教科书,都让人们逆来顺受,去做抱仁守志的仁者,那世上的功名事业又让谁去做呢?

这种理解,又是扭曲了朱子的意思。他的意思,正像他夸赞苏辙《古史序》那样,要史学贯穿圣贤修己治身的精神,就是要本着”其必为善,为火之必热,为水之必寒”,以”仁义”为本,建功立业。正是基于此,他才对《古史》中没有贯穿这一精神,而堕入佛老无为之说而感到遗憾。说它在叙述史实的”正好着力”之处,”却便堕落释老门户中去。不能就圣贤指示处立得修己治人正当规模,以见诸事业,传之学者,徒然说得此个意思。而其意之所重,终止在文字语言之间。其徒虽趣力推尊之,然竟不曾有人能为拈出此个话头以建立宗旨者,亦可恨也。”《史记》徒具仁义之表,实张权谋、诈力之道,统是战国以下见识;《古史》文字语言之间极主仁义,叙事则堕入佛老空门之中,也不能使人领略修己治人之宗旨,都为朱子所指斥。这就足见,朱子的史学标准,就是要求史学将圣贤修己治人的精神贯彻始终。

修身、齐家、平国、治天下,也就是按照圣贤的言训,立德立志,修身养性,以仁爱之心平天下,以王道之政治天下,使天下之人都有仁爱之心,这是儒家一贯倡导的精神,也是朱子所说的义理,也就是他的史学标准的”大伦理”。其精髓是一个”仁”字,”古今者,时也;得失者,事也;传之者,书也;读之者,人也。以人读书而能有以贯古今定得失者,仁也,盖人诚能即吾一念之觉者默识而固存之,则目见耳闻,无非至理。”说得再清楚明白不过了。纵观中外史学,无不贯穿鲜明的政治目的,贯穿某种伦理道德精神。史学的垂世立教作用,最本质的就体现在这里。朱子”大伦理”的史学批评标准,正是对这一功用的高度概括性的总结。同时,也为后世的史学批评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史学批评理论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历史不是凝固的,一成不变的,而且,它的变化发展又是十分错综复杂,甚至是难以捉摸的。作为反映世间纷繁变化,不断发展的史学,就要在记述这些变化发展过程的同时,揭示这种变化发展的契机,说明历史现象出现和存在,表落与灭亡的条件和理由,从而,揭示其发展、进步的规律。这就是司马迁所说的”通古今之变”,也是朱子所说的”大机会”。

朱子在讲到读《左传》时,曾说:”也只是平心去看那事理、事情、事势”。这里所说的”事势”,即是”大机会”。所谓”事势”,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是任何圣帝明主创造出来的,而是社会各种矛盾斗争的结果,当各种社会矛盾斗争激化到一定程度时,往往就是历史的转折点,出现历史的大变动,也就是历史的”大机会”。历史上的圣帝明主所以能做出一番功业,就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赶上了历史的”大机会”,也就是历史上通常说的”顺天应人”,没有这种大机会,就不会有什么圣帝明君。这正是朱子”大机会”的基本含义。他说:

黄帝尧舜时候,到这时候,合当如此变。垂衣裳而天下治,是大变他以前的事了。他在谈到三代、秦汉的政治时,又说:

秦以见得周末许多烦文缚礼如此,故直要损其太过,益其欠处。只是损益的太甚,然亦是事势合到这里,要做个直截世界,做个没人情的所为,你才犯我法便死,更不有许多劳攘,如议亲议贤议能议功之类,皆不消如此,只是自直做去,他亦只是苟个自便许。到得汉兴,虽未尽变亡秦之政,如高文之宽仁恭俭,皆是固秦之苛刻骄侈而损益其意也。大纲凭地宽厚,到后便易得废弛,便有强臣纂夺之祸,故光武起来,又损益前后之制,事权归上,而激厉士大夫以廉耻。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