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学仁
他常年患脚气病(曾有医生诊断为风气,也就是风湿引起的关节炎)。为通血脉,缓解疼痛,他学习按摩,常年不懈。他每晚临睡前按摩脚心,冬夜常以跏趺暖身。晚年时多病,身体衰极,他专以调息静坐养生来治病强身,曾向林井伯学气功法,回信说:”尚有一二处未尽晓,异时须面扣也”,仍表现出顽强的求知欲。他曾作《调息箴》、讲授描述静坐调息之法。
五、饮食起居,严格遵从规律,不伤不损以享天年
日常生活中,朱熹刻意自约,不讲究吃喝,常称”君子之心,却只见道不见禄”,认为”衣食至微末事”,不大放在心上,而实际上,他家的确也曾”债未尽偿,食米不足”。他对孔子的”发愤忘食”解释说”志有在而不暇及”,把自己的物质生活标准降到”聊寄一瓢足”。他饮食养生经验是”毋求饱,毋贪味,食必以时,毋耻恶食。”元朝的邹铉《寿亲养老新书》卷二引用朱熹节食语:”夜饭减一口,活得九十九”,与现代饮食养生的观点完全吻合,而吃饭要”嚼得烂,方可咽下,然后有补”看法也有其科学性。对吃饭,朱熹也有过教训:”涉秋两为乡人牵挽蔬食请”可谓盛情难却,结果”两积伤脾胃,遂不能食,食亦不化。”朱熹一贯主张”百事节省”。提倡”省节浮费,令稍有赢余,以俟不时之需。”。
朱熹一家主食是米饭,而且常吃”脱粟米”(即富有营养价值的糙米)饭。配饭的菜则以蔬菜、瓜果为主,其中不少是山中野生的。朱熹讲学著述十分忙碌,却十分倾心蔬食。今见于他的文集的蔬食诗有数十首,诸如芹、笋、蕨、紫草、子姜、茭笋、南芥、木耳、萝卜、芋魁、笋脯、豆腐、白草、胡萝卜等都一一入诗,予以评价。朱熹堪称美食家,据传他当年创制了一种菜来待客,用五花肉、煎蛋片、山粉、扁豆等制作而成,营养丰富,价廉物美,肥而不腻,一直流传至今,后人便称之”文公菜”。他当年在武夷精舍款待胡纭的熟茄蘸盐醋,其实也是夏季极好的保健食品。
朱熹嗜茶,也会喝酒。他自己种茶,自己采制以供饮用,晚上读书写作时用来提神。他也常把茶作为馈赠佳品,还用它祭奠死者。朱熹有关于酒的诗不少,年轻时喝家酿米酒,用以活血去风散寒。因他长期居于山中,适量饮酒,对健康有益。据记载,他饮酒”不过两三行”。他40岁时,痔疾严重,禁酒了,有”近屏杯杓,病才少愈”的记载,有”酒味今年不下喉”之句,又有”病身从法缚,好客为公留”之句。至于在考亭净安寺饯别蔡元定时,他饮酒醉睡,那却是特例。
饮与食之外,他在衣、住方面也不曾讲究。他劝止刘琪修建规模宏大的住房,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对蔡元定的《睡诀》,他称赞备至,”以为古今未发之妙”,身体而力行之。他的生活是极有规律的:”常未明而起,深衣、幅巾、方履,拜于家庙及先圣。退坐书室,几案必正,书籍器用必整,……倦而休也,瞑目端坐;休而起也,整步徐行。中夜而寝,觉则拥衾坐,或至达旦。”
六、防病为主,防治结合,不断调节人体机能,增强体质
朱熹在博览群书中寻求养生之理,与医师交往,论医问药,曾为郭长阳医书作践,又作过送夏医序。他听说庞安常别有论医文字,就请李伯谏寻借。他在寻医问药、防病治病的实践中,积累丰富经验,认为”终是多服补药不得”,针对自己体质差而言,认为”不敢峻补,只得平补”以达”扶衰补敝”之目的,胡宪先生身体欠佳,他写信问候,提醒说:”病虽小愈,不得不过为提防也”,是把防病放在首位。他把养生法传给门生:”此身未有所损失,而又加以啬养,是谓早服而重积;若待其已损而后啬养,则养之方足以补其所损,不得谓之重积矣。所以,贵早服。早服者,早觉未损而啬之也。”这就高度概括了以防为主啬养为先、防治结合的养生观。纵观朱熹的一生,年轻时,因长期山居感风寒湿气,关节肿痛,步履艰难。中年时,风湿关节炎加重,手脚、腰俱痛,俯仰跪拜尤其艰难。再者,长期伏案写作,造成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以致”常时全满心腹”、乍寒痛甚”,患的是胃气痛,就是他自己说的心气之疾。最终,他死于消化系统疾病,泄泻虚脱而逝。
归纳其养生经验是有志者事竟成。他在道德思想上,不断修养,自我完善,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为理想奋斗终身。他活着时,虽不得志,但他死后,他的理学为统治阶级所肯定,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统治中国思想文化界长达七百余年。
他是一个普通的人,长期生活在老百姓中间,处身社会的最底层,过艰苦生活,能吃苦耐劳,且为国为民作出贡献,成为一个伟人,其道德事功为后世所景仰。在养生方面,他不养尊处优,总结了切实可行的普遍性的养生经验。
理学之外,他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有意识地运用多种健身方法来延缓衰老,求得长寿。
他在饮食起居之间,养成严格的规律,节制饮食,克服不良嗜好,不伤不损以终天年。这是朱熹达到长寿目的又一条可供借鉴的养生经验。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