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黄河文化与华夏民族发源地(五)

第三篇:西方西王母与东方东王公文化形成的原因(上)

作者:开封  韩鹏

随着黄河下游、即郑州荥阳东部冲积地的不断扩大,逐渐具备了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居住黄河中游末端的部分燧人氏,逐渐开始向黄河下游首端的冲积地迁徙,并选择在冲积地东部的“山海”结合部,作为自己的居住地,开始繁衍自己的后裔子孙,启动了创造人文世界的进程。

      图-1 北京中南海传承上古“瀛台岛”图

此时黄河下游的冲积地,地处古渤海、古黄海的包围之中,是四面环海的“河州”“瀛州岛”(见图-1)“大瀛洲”。“大瀛洲”上原有“三州(山)”组成,后来又逐渐冲积形成了“五州(山)”、或“九州(山)”。而“九州(山)”之“九”,代表着个位的最大极数,且以“九州”作为黄河下游山川河流等地理的极限。虽也有舜帝时期的十二州之分,但却极少使用。

据居住黄河下游首端、战国圃田泽人列御寇在《列子·汤问篇》中记载:渤海之东“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文中“五山”,也称东山、西山、南山、北山、中山“五方山”,彼此共同组成了黄河下游冲积的“昆仑山”,也是《山海经》中记载的“五方山”,或称“大瀛洲”(见图-2)之地。

尧舜时期的东瀛(夷)人伯益,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也记载:“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树,名曰櫃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两文中的“西海之外”与“渤海之东”,同指黄河下游在郑州荥阳东部的“渤海”“黄淮海”之中,冲积形成“四海环绕”的“昆仑山”“五方山”,或称“大瀛洲”。其中的“方山”,即指“五方山”,是古人按照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划分的“五方帝”居住地。

环绕“昆仑山”“五方山”的“四海”,是判断黄河下游冲积地“昆仑山”“五方山”的独特地理特征,也是判别华夏民族人文先祖三皇五帝和华夏文明发源地的重要标志。无论在后世中国的黄河流域冲积地、或是长江流域冲积地,再也找不到第二处如此独特的“山海”地形环境。

    图-3 黄河下游昆仑山、四海、五方图

黄河下游、郑州荥阳东部的“四海”(见图-3),分别是指由“渤海”按“四方”方位划分形成的“西海”“北海”;由“黄海”按“四方”方位划分形成的“南海”“东海”。尽管如今的渤海、黄海已退宿到了山东、江苏、上海的东部之地,尽管秦代时期的“蓬莱”“瀛洲”已被传承到了山东半岛、日本等地,但若追溯其地理、历史和文化的发源地,仍然是黄河在郑州荥阳东部的下游,最早冲积的“昆仑山”“九州”之地。

这也是渤海之中的“昆仑山”“五方山”“大瀛洲”,被黄河下游的东瀛人伯益《山海经》和圃田人列御寇《列子》中,得以世代传承的地理、历史和文化原因所在。因为他们所传承的地理、历史和文化,本是自己先祖在黄河下游创造的华夏源头文化。同理,春秋时期的老子《道德经》、孔子《六经》,战国时期的墨翟《墨子》、庄周《庄子》、荀况《荀子》等,不仅都出生于黄河下游的“四渎”流域,也是伏羲“昆仑山”“九州”“大道”“易学”等文化的重要传承人。

      图-4 以开封为中心的西海、北海方位图

 据西汉东方朔《十洲记》记载:“昆崚丘,昆仑山也。在西海之戌地,北海之亥地。”文中“西海之戌地,北海之亥地”,都是以开封“天地之中”作中心的历法定位(见图-4)。由于郑州荥阳的“弇兹山”“西海”之地,是旧石器时代“弇兹氏”最古老的居住地,地处昆仑山和开封的西部之位,也成为了后世华夏民族女系氏族居住“西方”“白虎”“西王母”之地;由于封丘曹岗乡东部的“平丘”“青龙湖”之地,是新石器时代“燧人氏”“雷神”新的迁徙居住之地,地处昆仑山的东部之位,也成为了后世华夏民族男系氏族居住“东方”“青龙”“东王公”(见图-5)之地。

  图-5 昆仑山天地之中、西王母、东皇公定位图

新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男女氏族按照东西方位分地居住,与男女族群的劳动分工、繁衍养育后代、狩猎地安全环境等有关,一直到了三皇、五帝、夏代大禹时期仍在传承,成为了后来华夏民族产生时期,太极分阴阳、日月、男女等两仪的一种重要佐证。而西王母女系氏族,一直到西汉时期还有史料记载。(待续)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