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华夏文明起源从华胥履雷神足迹说起(二)

作者:开封·韩鹏

(接前篇)

(四)几点认识:

一是陕西桥山之地,古代本是远离中原昆仑山三皇五帝“中国”的“西戎”之地,上古时期的三皇五帝都不可能居住、生活在这里,自然也不可能下葬在这里。这是由华夏民族“天地人合一”、“天地人之中”世界观和方法论所决定的行为准则。

二是导致黄帝陵出现在陕西桥山的唯一原因,是黄帝后裔,如姬姓周人自“中国”西迁“戎狄”地区的过程中,不断传播“中国”黄帝文化的结果。又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使中原黄帝文化不断在“中国”西北“戎狄”地区得到了补充、完善和强化,逐步取代了在中原日益弱化了的黄帝文化。

三是陕西桥山黄帝陵的汉代“黄帝脚印”,虽然在当地具有文化、时间、地域上的一致性,也与西戎人、周人的文化传承有关,但却不见有任何史典记载和文化依据,也与中原关于伏羲母族华胥“履大人迹有妊”、后稷母族姜原“践巨人迹而孕”的文化传承有着很大区别,使人们难以从华夏历史文化方面给以认可。

二、“黄帝脚印”是对伏羲父系“巨人迹”的演绎。

至今为止,我们没有在中国古典中发现关于“黄帝脚印”的历史记载。因此,对于陕西桥山“黄帝脚印”文化的来源问题,也无法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但在中原历史文化中,关于“巨人迹”、“大人迹”与华夏文明发源的关系问题,却有较多的记载和传承,尤其集中地表现在华夏文明的肇始者伏羲、女娲身上,对应在三皇五帝共同居住的昆仑山“中央之国”、“天地之中”方位。

(一)关于伏羲、女娲出生地理方位的古典记载。

相传,三皇之一伏羲,是父亲“雷神”和母亲“华胥”的儿子。华胥氏因踩踏雷神在雷泽(池)留下的“大人足迹”受孕,而生下伏羲。可是,在中国古代神话和古典记载中,“雷神”不止一家之说,但最有名的则出自先秦古籍《山海经》中。

据《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文中“雷神”的模样,与龙身人头的伏羲、女娲是一致的,居住在“雷泽”之中,还具有打雷的功能,应视为一种文化传承吧。

关于伏羲出生的原由和地址,古籍中也有交代。据汉代司马迁《史记》记载:“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生伏羲。”文中“履大人迹”,是指母系始祖华胥氏将自己的脚,踩在雷泽(池)“雷神”大人留下的足迹上感应而受孕,生下了伏羲。对此,汉代易学著作《河图》也证实:“大迹在雷泽,华胥履(踩)之而生伏羲。”

而明代著名文学家吴国伦《春秋世谱》则进一步指出:“华胥生男曰伏羲,生女曰女娲。”说明华胥氏不仅生下了一男伏羲,还有一女女娲,二人本是兄妹关系。

古人认为,伏羲、女娲兄妹为“风”姓。对此,唐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贞《补三皇本纪》记载:“太昊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文中“太昊”、“庖牺”,也称“伏羲”,又称“天王”、“天帝”、“天皇”、“太一”、“太极”等等。“伏羲”的出生,代表着中国华夏原始文明“太极”文化开始出现。

唐代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又记载:“女娲氏亦风姓……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文中“女希”,也称“女娲”,又称“天后”、“帝后”、“皇母”、“陈勾”、“地皇”等等。“女娲”的出生,代表着中国华夏原始文明“阴阳”两仪文化开始出现。

古人把“女娲”看作是华夏母系“女神”、“圣女”,世界万物的育化者。对此,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认为:女“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两晋著名训诂学家郭璞注释《山海经·大荒西经》认为:“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也证明“女娲”既是“神女”,也称“女帝”,即“女皇”、“王母”等。

关于伏羲、女娲的出生地,古人一般记载为“雷泽”,或“雷池”。至于“雷泽(池)”在何地,古人也作了回答。据唐代学者李冗《独异志》记载:“昔宇宙初开之时,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意思是宇宙初开之时,女娲兄妹二人生活在昆仑山,当时山上还未有华夏先民产生和繁衍。

虽然,李冗没有点明女娲之“兄”是谁,但宋代学者罗泌却作了说明。据罗泌《路史·后纪》引东汉泰山太守应劭《风俗通》记载:“女娲,伏希(羲)之妹。”而唐代诗人卢仝《与马异结交诗》则认为:“女娲本是伏羲妇”。这表明,卢仝赞同伏羲与女娲是兄妹合婚的观点。

关于女娲兄妹在昆仑山繁衍华夏先民,古籍中也有阐述。据北宋翰林学士李昉《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记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由此,女娲被后人当作造人的“女媒”而加以祭祀。清代著名历史学家马骕《绎史·卷三》引《风俗通》记载:“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进一步说明,女娲是管理华夏氏族婚姻和生子的“女媒”。

  • 昆仑山“雷泽(池)”在开封、封丘古“黄泽(池)。

在汉朝易学著作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在道教文化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说明“三皇”泛指天皇伏羲、地皇女娲、人皇神农(炎帝)。

天皇伏羲、地皇女娲去世之后,神农氏炎帝继承皇位,也称“地皇”。据传承于周代的《周易·系辞下传》记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兴起)”。神农氏炎帝继承伏羲、女娲皇位之地,也在伏羲女娲合婚、建都的昆仑山,又称“都陈”。据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律历志》记载:炎帝“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后都鲁(古鲁沟)”。炎帝居住地于昆仑山“都陈”,也是对伏羲“都陈”的地理继承。

据三国西晋史学家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 伏羲“蛇身人首,有圣德,都陈”。唐朝初年名相房玄龄《晋书·地理志》也记载:“昔庖牺氏生于成纪,而为天子,都于陈。神农氏都陈,而别营于曲阜”。史典中还有黄帝、舜帝建都于“陈”的记载。既然“都陈”是伏羲、炎帝共同建都之地,那么知道炎帝建都之地,也就知道了伏羲“都陈”的地理位置了。

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又记载:“‘炎帝居空桑。’空桑为陈留。”说明炎帝居住的帝都“空桑”,本在开封古“陈留”之地,而“陈留”之“陈”,也是伏羲、炎帝、黄帝、舜帝共同的“都陈”之地,而非西周初期舜帝后裔陈胡公自开封古“陈留”南迁始建的淮阳“陈国”之“都陈”。

清初著名学者吴任臣《山海经广注》认为:“空桑故城在今陈留三十里,又有空桑涧,史称‘帝揄冈居空桑’,《归藏》《启筮》云‘蚩尤伐空桑’,帝所居也,即此空桑也。兖地亦有空桑,其地广绝,高阳氏所尝居,皇甫谧所谓‘广桑之野’。上古有空桑氏”。文中“兖地”,是指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元狩元年,移济川郡治于陈留县,改名为陈留郡,归属于兖州之“兖地”。可见,兖地、空桑、高阳、广桑之野等地名,均指炎帝“揄冈”居住的开封古陈留帝都“空桑”一带。

晋代,古典《归藏》出土于魏襄王的汲冢(现河南卫辉娘娘庙村南)之中,说明这一文化曾传承于战国时期魏国大梁。《归藏》是我国古代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道理的著名易学著作。古人认为夏有《连山》、商有《归藏》、周有《周易》。商代《归藏》中记载炎帝揄冈居住帝都空桑,是至今为止史典中最早的记载之一。而炎帝“揄冈”,也就是八世炎帝“参卢”、“榆罔”。

清代学者潘振在解释中国先秦史籍《逸周书·尝麦解》中认为:“赤(炎)帝,指神农九世孙帝榆罔也,居空桑。”神农九世孙,即为八世炎帝榆罔,建都于开封古陈留昆仑山“空桑”。由于昆仑山是天地上下对应的“天圆地方”之地,也称“方山”,是榆罔长子“封钜”,即“丰沮”的封地。“封钜”因居住在“方山”、“雷泽(池)”,故以地为名也称“方雷”。而“雷泽(池)”正是伏羲父亲雷神“大人迹”出现的地方,其实就是“雷神”与“华胥”的居住地。

此地是古代封丘西南灉水(汴水)与沮水(睢水)交汇的“雷泽(池)”之地,也是黄帝升仙后大臣下葬衣冠冢的地方,古称“桥山”、今在“荆龙宫”、“黄池”、“陈桥”一带。据北宋史学家刘恕《通鉴外纪》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之隅(阳),鼎成崩焉。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文中“首山”,为华夏人文第一山“昆仑山”;“荆山”庙祀,现称“荆隆宫”,古称“丰隆(为打雷的声音)宫”,是黄帝下葬地,也是古洛水流经的“曲洛”(今称洛寨村)“金龙口”之地,古“黄池”、“陈桥”在其东部。

方雷氏封钜之女嫘祖,为黄帝的元妃,居住的帝都在封丘“雷泽(池)”南部的轩辕楼(丘)。因此,唐代医学家王鹳《轩辕本纪》记载:黄“帝娶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为元妃。生二子玄嚣、昌意”。魏国国都大梁和黄帝帝都“轩辕楼(丘)”北部,就是方雷氏封钜的封地“雷泽(池)”,也是黄帝时期铸造天、地、人“三个铜鼎”之地,后称“黄泽(池)”。

至今“黄泽(池)”南部仍有放置“三个铜鼎”的东大宫、西大宫、南大宫的地名存在,并同在一地。据魏国大梁编撰的《穆天子传·卷四》记载:周穆王“东游于黄泽,宿于曲洛。废□使宫乐谣,曰:“黄之池,其马喷沙,皇人威仪。黄之泽,其马喷玉,皇人受谷。”对此,封丘县志也有相同记载。

据《陈氏源流世系录》记载:“姜姓封氏,名钜,封国开国首领。钜精于兵法,黄帝部族曾请他作军师。生子五,长子封建,公为封姓始祖”。到了夏代,封钜的后裔、乐正封伯、伯封父子世袭此地,为祭祀伏羲父系“雷神”、封伯父系“封钜”的功德,改名称“封父”,建夏侯国。因此,“开(启)封”、“封丘”地名,均由“封父”国“封伯”后裔、“封人”之“封”传承而来。

因“封钜”、“封伯”之“封”,与“方雷”之“方”、“丰沮”之“丰”、“防风”之“风”音同义近,“方雷氏”也称“防(方)风氏”。“防(方)风氏”身材高大,也称“钜(巨)人”、“大人”、“夷(大人挎弓箭)人”、“长子”、“方”、“雷”、“风”、“封(丰、逢)”等姓氏。

这些姓氏都与伏羲、女娲的父系雷神的“风”姓、“巨(钜)人迹”、“大人迹”文化传承相关,记忆着雷神“大人迹”、“巨人迹”曾存在于开封、封丘一带的上古历史。

研究华夏历史文化,不能无视雷神、方雷氏封钜、雷泽(池)的最早文明传承。不然,很可能会导致本末倒置的现象发生。

对于封钜、封父受黄帝、夏王封建侯国于开封、封丘一带的历史,古典中多有表述。据战国时期的赵国史书《世本》记载:“封氏,炎帝之后,封钜为帝师,胙土名氏。”北宋史学家宋祁、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封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钜为黄帝师,胙土命氏,至夏后氏之世,封父列为诸侯,其地汴州封父亭,即封父所都,至周失国。”南宋著名学者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也记载:“封氏出自夏诸侯封父之后,其地汴州封丘县有封父亭,即其所都,周初国灭……子孙以国为氏。”因封钜为炎帝长子,故随炎帝为“姜”姓。

(三)后稷母系姜原也居住封丘“雷池(泽)”一带。

封丘方雷氏封钜的女儿嫘祖,与黄帝在魏国大梁北部的帝都轩辕楼(丘),生下长子玄嚣,玄嚣生下了蟜极,蟜极又生下了帝喾。据汉代《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蛟极,蛟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蛟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文中“辛”、“莘”二字可通,“高辛”与“高莘”同义。

颛顼建帝都于开封杞县高阳,古称“高阳氏”。据战国时期秦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记载:“帝颛顼生于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文中“空桑”,在杞县葛岗空桑村,为炎帝帝都和商代元圣伊尹的出生地。据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引易学著作《图经》记载:开封“浚仪有高阳故城,颛顼高阳氏佐少昊有功,封于此城。”文中“高阳”,在杞县葛岗“空桑”的南部,古人视其为一地。

帝喾继承了颛顼帝位,仍在开封古陈留“空桑”、“高阳”的北部建立有莘国。据唐代学者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古莘国在汴州陈留县东五里,故莘城是也。”文中“古莘国”,就是有莘氏帝喾所建的“有莘国”,今在开封祥符区东部,历史上因为水患曾有小范围迁徙。

帝喾在开封古陈留之地娶有“四妃”、生有“四子”。其中姜原所生之子为“弃”,也就是周人的先祖“后稷”。由于帝喾为黄帝“姬”姓后裔,所以,后稷、周人也为“姬”姓。据汉代礼理学家戴德《大戴礼记·帝系》记载:“帝喾卜其四妃之子,而皆有天下。上妃,有邰(姞)氏之女也,曰姜嫄(原)氏,产后稷;次妃,有娀氏之女也,曰简狄氏,产契;次妃,曰陈丰氏,产帝尧;次妃,曰娵訾氏,产帝挚。”说明这“四妃”的居住之地,均在帝喾有莘国帝都周边一带。

比如,帝喾次妃简狄,生商人始祖契(阏伯),就在开封西北部的黑池之地。黑池,古称“沙海”、“少海”、“元池”、“乐池”、“玄池”等等。据宋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卷一》记载:开封“浚仪:青丘,亦曰玄池。女娀简狄浴于青丘之水,有玄鸟遗卵,吞之,生契(阏伯)。即此水也”。帝喾、简狄这种“玄鸟生商(契)”的卵生文化,与帝喾、姜原“履大人迹”生弃(后稷)文化,具有地理上的一致性。

对此,东汉史学家班固《白虎通·姓名篇》印证说:“殷姓子氏,祖以玄鸟子生也;周姓姬氏,祖以履大人迹生也。”文中所说“履大人迹生”的“周姓姬氏”就是指周人始祖“弃”,也称“后稷”。

关于后稷因“履大人迹”而生的历史,汉代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也作了清楚地阐述:“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姞)氏女,曰姜原(嫄)。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帝收养长之,因名曰弃。”

这就进一步证明,帝喾元妃姜原“践巨人迹”生后稷(弃)之说,在历史上是被认可的。它与雷神妃子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生伏羲之说,不仅一脉相承,而且同在一地。“钜(巨)人”、“大人”,均指父系雷神及后裔封钜(方雷)、帝喾氏族,而黄帝也是早期炎帝氏族的一支,彼此是兄弟部落关系。(待续)

 注:国学百科网原创首发,如需转载请联系国学百科网编辑,违者必究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