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石一枝
谈起伟大的浪漫主义者、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想必所有人都不会陌生。而研究《楚辞》的游国恩先生可谓是近代中国少有的能和屈原直接对话的文人,他对《楚辞》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因而成为享誉中外著名的文学史家、楚辞学专家。
游国恩,字泽承,出生于世纪之末的1899年。经历晚晴民国的动荡环境,游国恩立志要成为一名学者,在浮华世间觅得一处属于自己精神家园。升入北大后,他充分汲取文学知识,尽情在书海中畅游。
1926年游国恩以优异成绩在北京大学毕业,旋即回到故乡在自己的高中母校任教。1929年游国恩受闻一多之聘到武汉大学任讲师,为武大学子讲授中国文学史。后来因为抗战爆发,游国恩辗转多地,曾在山东大学、华中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后迁入西南联大,在教学之余,还考察研究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地理和风俗民情,撰写了10余篇论文。
我们都熟悉闻一多先生在《诗经》《楚辞》两本古典书籍中钻研颇深,甚至是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因为研究屈原的《离骚》都会获赠“何妨一下楼”的雅号,而闻一多曾说“泽承最先启发我读《楚辞》”,由此可见,实际上还是游国恩向闻一多提的建议可以研究一下《楚辞》。
建国后,游国恩进入北大担任中文系副主任兼文学史教研室主任,他带头编写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和《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成为国内高校文科师生的必备参考书,得到海内外的一致好评。
1963年游国恩赴日本讲学,作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和《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等学术报告,将这位中国古代的爱国诗人向我们的邻邦宣传,让中国诗歌文化真正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1926年出版的《楚辞概论》作为游国恩先生的成名作全书仅15万字,相较于许多厚重的古代典籍,这部专著的确算得上是小书了,但浓缩的都是精华,这些都是游先生和他的同辈学者在东西方学术文化撞击过程中所创造的现代学术的第一批成果。
而《楚辞注疏长编》是游先生凝聚毕生心血而在生前未能见其成果出版的一项楚辞学研究的基础工程。在1978年的6月份,《楚辞注疏长编》第一编《离骚纂义》及第二编《天问纂义》即将完成,游先生却不幸在医院遽尔逝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没有见到这部经历了半个世纪,付出了三代学人心血的皇皇巨著,可以说是游国恩晚年最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