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编织工艺

编织艺术

编织艺术,是指人类使用工具或者双手使条状物互相交错或钩连而组织起来,通常用植物的枝条、叶、茎、皮等加工后,用手工进行编织的工艺形成条形或块状类的进行编织的工艺操作。中国编织艺术历史悠久,历经不同文化时期,使这门古老技艺逐渐从实用性向艺术性过渡,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编织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艺术,通过编织艺术,表达了中国人淳朴炽热的情感,凝聚了历代劳动人民的灵巧和智慧,展现了中华民族独有审美体系。

编织艺术发展历史

旧石器时代,初步产生编织艺术的雏形,距今约有7000年历史。据《易经·系辞》记载,人类即以植物韧皮编织成网罟(网状兜物),内盛石球,抛出以击伤动物。1958年,在浙江湖州钱山漾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竹编更为惊人,约有200 多件,其中大部分篾条经过刮磨加工。这一时期的编织工艺也相当精巧,有“人”字形、“十”字形和菱形、梅花形等形式。器物的品种有篓、篮、箩、筐等。直至春秋战国时期,以蒲草编织莞席已很普遍,并开始探索运用于服饰装饰中。

汉朝时期,以蔺草(又名灯心草)编织为席,产于三辅(今陕西中部)、河东(今山西夏县)等地 。汉代纺织品以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江陵秦汉墓出土的丝麻纺织品数量最多,花色品种最为齐全,有仅重49克的素纱单衣、隐花孔雀纹锦、凸花锦和绒圈锦等高级提花丝织品,以及第一次发现的印花敷彩纱和泥金银印花纱等珍贵的印花丝织品。由于丝绸之路往来贸易频繁,于1959年新疆民丰尼雅遗址东汉墓出土有隶体“万世如意”锦袍、“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手套和袜子等,并首次发现蜡染印花棉布及平纹棉织品。

唐朝时期,草席生产已很普遍,福建、广东的藤编、河北沧州的柳编、山西蒲州(今永济、河津等地)的麦秆编等都是著名的手工艺品。其中广东藤编还有编织花卉、鱼虫、鸟禽图案的帘幕。

宋朝时期,浙江东阳竹编的品种已有龙灯、花灯、走马灯、香篮、花篮等,能编织字画、图案,工艺精巧,在每平方寸(11平方厘米) 的面积内可编织120根篾条,有的还饰以金线。另外,在宋朝,绳结编织的技艺发展到了更高的水平,并运用到日常生活用品上,如窗帘、彩灯、镜框、香袋等,样式繁多、品种齐全、外形美观的花结装饰品。同时,由于“结”和“吉”是谐音,所以,起名为“中国结”,因此含义也大多和吉祥有关。比如,“如意结”代表吉祥如意,“双鱼结”代表吉庆有余等,这也就成为农历新年时,人们爱用的装饰品了。

明清时期,我国编织技艺得到进一步发展,编织饰品几乎涵盖了生活各个方面。明代编织的谨慎,清代编织的华丽,其丰富性让每个朝代的精华编织艺术都渗入到了编织品上。明清纺织品以江南三织造(江宁、苏州、杭州)生产的贡品技艺最高,其中各种花纹图案的妆花纱、妆花锦、妆花缎等富有特色,以及民族传统特色的蜀锦、宋锦、织金锦和云锦合称为“四大名锦”。浙江、江苏、湖南、四川、福建、广东等地的草编、藤编、竹编等生产也有了发展,并在19世纪末开始出口,一经上市便获得了人们广泛的喜爱。

编织技法

一、编织。

最基本的技法,包括编辫、平纹编织、花纹编织,绞编、编帽、勒编等工艺。编辫是草编中最普遍的技法,它没有经纬之分,将麦秸、玉米皮等原料边编边搓转,编成3 ~ 7股的草辫,通常作为草篮、草帽、地席的半成品原料。平纹编织是草编、柳编、藤编普遍运用的技法。它以经纬为基础,按一定规律互相连续挑上(纬在经上)、压下(纬在经下),构成花纹。花纹编织是在平纹编织的基础上再予以变化,编织出链子扣、十字扣、梅花扣等花纹。编帽是以呈放射状的原料互相掩压、旋转而编成圆形的帽子。勒编是柳编的常见技法。它以麻线为经,以柳条为纬,编织时将麻线和柳条勒紧,所以结构坚固,质地紧密。

二、包缠。

以某一原料为芯条,再以其他原料包、缠于芯条之上 ,编织成所需要的造型和花纹 。主要有缠扣、包缠、棒锤扣等。缠扣是玉米皮编常用的技法。它以麦秸等编织成辫子状的芯条作为经绳,然后在外面以玉米皮缠之。每片玉米皮可在芯条上缠两圈后而结扣,并通过结扣,将上下缠过的芯条连接成形。包缠是将包缠原料沿芯条向一个方向均匀地包缠 ,如以藤条包缠藤编家具 、柳编器皿的边沿、把子,不仅使其光滑,便于扶把,而且坚固耐用。棒锤扣是以玉米皮包缠的经线往返成约 4厘米长的芯条,再缠几圈,形成相互连环成套的棒锤链扣。

三、钉串。

钉,是以针线或其他原料将两部分编织原料或半成品钉合成一体,构成器物;串,是将两者拢合,并不连成一体。常用的技法有手钉、机钉、砌钉等。手钉是将麦秸辫、玉米皮辫等用手工缝纫钉连成片,制成茶垫、壁挂、地席等。机钉是以缝纫机将麦秸辫、玉米皮辫钉连成草帽、提篮等。

四、盘结。

是经纬形式和包缠、结扣相结合的编织技法。常见的有马莲朵、套扣等。马莲朵又名打结,是以玉米皮包缠的芯条作为经纬,然后互相掩压、盘结,组成有立体感的莲花状四方连续花纹。套扣也是打结,但形状扁平,没有立体感。

编织艺术特色

编织工艺品在原料、色彩、编织工艺等方面形成了天然、朴素、清新、简练的艺术特色。

在原料上,玉米皮、麦秸、柳条、麻等天然的浅黄、浅棕、乳白等色彩和质地,给人们以自然素质的美和淳朴的艺术享受。如山东柳编的筐、篮、篓、花盆套等,既呈现柳条典雅的浅棕色,又体现编织工艺简练,风格粗犷,富有天然野趣。

在工艺上,通过运用编织、缠扣、钉串等多种技法,编织成丰富多彩的花纹和造型。虽然麦秸、玉米皮、竹篾、柳条等原料色泽单一,但由于编织工艺的多样化,采用疏密对比,经纬交叉、穿插掩压、粗细对比等手法,使之在编织平面上形成凹凸、起伏、隐现、虚实的浮雕般的艺术效果,增添了色彩层次,同时也显示了精巧的手工技艺。

在装饰方法上,编织工艺还运用布贴、刺绣、蓝印花布、绒绣等工艺,使之更加多彩。在草编、玉米皮编的提篮上装饰刺绣、布贴、绒绣或彩色草编图案,在雅致中又显示高贵。山东莱西的玉米皮缠扣提篮是以蓝印花布为面料,在深蓝色的衬托下,使得乳白色的玉米皮缠扣编织更显洁白,而且玲珑剔透 。在玉米皮编织的壁挂上 ,饰以灯芯绒的布贴图案,手法新颖。

在色彩上,编织工艺品大多以乳白、咖啡、浅绿、浅土黄、灰绿、浅蓝等中间色、调和色为主, 并适当在小面积上运用对比色,取得既调和、又对比的效果,也显示了典雅、朴素的艺术特色。

编制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阮少珍

1962出生于福建南靖。国家一级高级技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漳州市十大民间文化传承人。从艺40多年来,主要致力于创新的纤维艺术研究,为纤维艺术行业在国内外占据一席之地做出不懈的努力,被公认为福建纤维艺术行业的领军人物。其作品取材丰富,风格多样,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编织作品先后入选”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釜山国际纤维艺术展”、”中国纤维艺术教育与手工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等国内外大型展览。在《中国美术》第五期阮少珍的作品《可餐》给世人一种强烈的视觉震撼,在首届国际当代纤维艺术展再获殊荣,并赋有”新形式、新视野、新观念、新高度”的高度赞誉。代表作品有:《南靖土楼》《土楼布达拉宫》《土楼奇葩》、《雨林奇观》、《清明上河图》等。

王群英

中国民间艺术家第三代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一级民间美术家,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从2003年开始踏上民间手工创作的道路,致力于收集及挽救几近失传的民间手工艺品的艰难工作,她遍访老艺人拜师学艺,在传承传统民间艺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使传统老虎鞋不仅精致美观,而且舒适耐用,设计家居壁挂现代感与传统美术相结合,深受人们喜爱,使编织艺术展现出新的魅力。代表作品《草编京剧脸谱系列》荣获中原经济区首届民间艺术节暨邯郸市第二届民间文化周民间艺术精品展一等奖。草编系列参加了首届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

编织艺术传承意义

现今时代飞速发展,编织艺术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但编织艺术传统元素和现代审美观结合是现代服饰文化发展的重要内涵,二者的融合为编织艺术运用于当今服装设计提供了开阔的思路。编织艺术这通过绳带的质地、形状、长短、宽窄与编织技法进行夸张、强调,利用编织服饰品的装饰性配合创新设计,为这一古老的民间技艺带来别样的时尚感,使编织艺术重新焕发生机。传统艺术与现代时尚流行的有机结合,是中国未来服饰的发展趋势。融合现代审美的编织服饰品创新设计,借鉴、整合传统图案,引用新的设计手法,在程式化的民间艺术的基础上融合新的设计理念,是设计创新的重要途径。

民族的即是世界的,近年来中国传统服饰风格重又成为时尚,这种变化也顺应了现代人回归自然和重温传统民族文化思绪。许多国外著名服装设计师在设计作品中融入中国风格的细部设计,如卷边、流苏和纽织等被点缀在服装之上,为优雅的款式增添了流动感和趣味性。编织饰品需要不断创新,在保留传统手工艺精髓的前提下,恰当地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扩大其设计外延,促成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跟上时代步伐,与现代审美观融合。

参考资料

1. 编织百度百科
2. 编织的历史
3. 软少珍百度百科
4. 编织人物专访 草编艺术家王群英
5. 编织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