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试析《春秋左传》秦庭乞师中的外交辞令

来源:《孔子文化》第23期

作者:刘文

《秦庭乞师》是《春秋左传》中典型的外交事例,在讲述申包胥只身求秦救楚的同时,又将申包胥婉转而又伶俐的外交辞令表现的淋漓尽致,“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冬,楚国南方重地沦陷,楚王仓惶逃难到他国,楚国几乎到了灭国边缘。楚国大夫申包胥应楚王之命,只身前往秦国。但于秦庭乞师并非易事,申包胥也曾被拒于门庭之外。《左传·定公四年》史载:

申包胥如秦乞师,日:“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边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无厌,若邻于君,疆埸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士也。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日:“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人口七日。

这段外交辞令是申包胥求得秦王出师救楚的关键,既体现了申包胥过人的智慧与胆识,也展现了其卓越的外交辞令。先奉上危急国事,“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边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再阐述敌国之恶,“夷德无厌,若邻于君, 疆場之患也”;后以“世以事君”劝服之,“逮吴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士也。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但事情远非如此简单。秦王派人婉拒,于是有了申包胥“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人口七日”,终劝服秦哀公出兵救楚,从而保全了楚国,留下世人皆赞颂的外交佳话。毋庸置疑,申包胥高超的外交辞令功不可没。具体分析如下:

其一,正视现实,求同存异,阐述利害关系,分析利益得失。声言“寡君失守社稷”,但接着又说,“夷德无厌,若邻于君,疆埸之患也”吴国人的贪心是无法满足的,要是吴国成为您的邻国,那就会对您的边界造成危害。这就必然会引起秦君重视,使得秦君要申包胥把话谈下去。由此可见,申包胥一开始就运用心理相容原理,他承认楚国危亡的事实,同时对楚国之亡救与不救的利弊进行分析。“待吴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士也”,趁吴国还未平定楚国,您最好夺去一部分楚国土地,若楚就此灭亡,另一部分就是君王之土地。并承诺“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 ,若凭借君王威灵来安抚楚国,楚国将世世代代侍奉君王。求同存异,阐述利害关系,分析利益得失,巧妙使对方产生出兵合作的意愿与前提。

然而,秦哀公作为强大的一方,当然不会满足于这样一两句的恭维话。优越的地位使得他在听到这样的恭维话以后,没有轻易出兵之意而只派人婉言谢绝,并允诺予以考虑。面对这样的尴尬,作为一国之使,轻易离开,既没能达到出使目的又损于国家尊严;再次请求,恐怕也会有同样回复再致尴尬。申包胥此时的态度很明确,秦国定要出兵。申包胥固执己见,继续上演一场别出声色的外交演说。

其二,深谙外交礼仪,充分利用外交优遇特权。自有外交之日起即有外交优遇,中国古时也早就实施“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原则。虽然秦楚两国并未交战,但申包胥确为使秦特使,享有行动自由和外交代表人身不可侵犯的至高无上的外交特权与豁免。也正因此,申包胥才有勇气有机会完成自己“乞师”的使命,不怕搅乱人心,扰乱朝事,劝他不听, 拉他不走,步步诱人。

其三,善于窥伺对方心理,求得感情发展步调的一致性,步步诱人,将对方转到自己- -方的观点、立场上来,让秦王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心理转换,作出“出师”的决策。“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人口七日”,哭声日夜不停,连续七日不饭不饮,一是表决心,秦国不出兵相救,我便同我楚国共存亡。其次,哭诉内容富于心机,外交交涉能力显而易见。主要有以下三层意思:第一层,“伍子胥为父兄报仇,也该适可而止,不应把平王尸体挖出又加以鞭打三百下,上天会惩罚你的”。从吴国将领伍子胥出发,斥责伍子胥过分报仇雪耻,言辞渲染以引发对伍子胥的仇恨。第二层,“郢都子民遭遇大难,大水灌城之痛,兵匪洗劫之难,一心想救却又无能为力”,从郢都子民角度阐发,渲染楚国百姓的民不聊生与水深火热,激发同情与怜悯之心。第三层,“国君颠沛流离寄居他乡,指望我搬来救兵而望眼欲穿,我却如此无能又无可奈何”并朝东磕了三个响头以表忠心。

三层意思,层层相扣,从过去说到现在,又从现在说到未来,从泣血的哭诉及彻底失望之后的撞地,深深打动了秦哀公不易感动的心而决定出兵救楚。申包胥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浓厚的爱国护君之心和“不到黄河不死心”的破釜沉舟的勇气,取得了外交胜利,劝服了秦国出兵相救。申包胥所依靠的,不是华丽的词藻,亦非雄辩的气势,,而是依靠摆事实,讲道理,通过丝丝人扣的分析和合情合理的渲染,揭示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必要性与实在性,极具说服力。

整体看来,这个简短的故事几乎全为外交辞令。申包胥的“哭”,高屋建瓴,将“哭”发挥到了极致,既有“国危矣,君王遇难”的国之困境,也有“敌国恶,同仇敌忾”的婉言警示,还有“百姓民不聊生,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忧民情怀。同时,申包胥在遭遇拒绝之后,并没有自乱阵脚,而竭力求同存异,步步推进,不辱使命,“秦师乃出”是最好的证明。同时,有一点我们也需要注意:申包胥的辞令与行为固然值得叹服,但这样“哭师”的外交行为,不得不说有失国家与外交使节的气节与尊严。

总之,我们平常在说话、写文章或代表国家出使他国的时候,应当根据适当情况,抛却平铺直叙、直言陈词的习惯做法,代之以委婉其辞,高屋建瓴以曲折达意,或柔或刚,或刚中有柔,或柔而有刚,交相辉映,词锋生辉,往往可收到奇效。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