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未分类

试论儒家孝与修身的关系及当代价值

来源:《孔子文化》第23期

作者:秦星星

儒家向来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以“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而且把“修身”作为个人进行其他活动的前提。修身是儒家礼乐文化重要的道德品质,而孝文化则是德行的根本,而德行又是修身的基础,因此孝文化是修身的道德伦理基础,是我们为人处事的必备条件。现今社会上道德及孝道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重视修身与孝文化的作用,弘扬传统德孝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关系都有重要作用。

一、儒家文化中的修身

(一)修身的内涵

《礼记·大学》中把修身理解为两层含义,首先认为修身在“正其心”,“身有所忿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言行举止必须得当,修养自身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另一方面是修养情绪心态,“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要使人从内心深处接受精神的洗礼,克服自身感情的偏颇情绪,从而达到真正的修身。儒家中的“修身”一方面与人的形体有关;另一方面与人的精神状态有关,总体来说就是要兼备内外两方面的修养。

孔子把“仁”作为儒家修身观的发端。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就是说,一切的礼乐制度都是以仁为根本的,没有仁作为基础,那么任何的礼乐都是没有意义的。孔子希望人们通过修身保持最初“仁”的本心。《论语·宪问》中有:“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提出的智、仁、勇就是所谓的“三达德”,既是道德,又是心理。这就说明我们要从心理的本质上去认识和理解修身的道德理念,从而促进个人的道德修养。

(二)修身的作用

儒家把修身作为从事其他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修身是一切活动的根基。先秦学者孟子、荀子都主张修身,他们都提倡“以修身为枢纽,上而治国平天下,下而格物致知”。儒家认为修身是个人的自我完善、自我改造,强调道德自律,因而十分注重反求诸己,向内用功,培养心性本原,并随时随处察识心中之理。曾子有“吾日三省吾身”的名言,孟子有“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思想,并主张士人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古代前贤们的这些“修身”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儒家认为,修身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宪问》中提到:“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已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由此可见,尧舜也还有做不到的事,要使百姓安居乐业,内圣外王,并非易事。孔子这里的“修已”和“安百姓”就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意思。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民、国家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个人良好的修养能够促进家庭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国家的利益又与个人息息相关。《大学》里有一段话就体现了修身为本的思想,“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二、孝是修身的内容与方法

个人品行素养的提升是修身的重要内容,个人素养最核心的内容是孝的践行,我国古代提倡孝道的很多,特别是孔子对孝道进行了多方面的表述,孔子日:“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和教化产生的根源。孝道最初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家,最后建功立业,点明了孝文化是德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德行是修身最重要的品质素养,因此孝文化是儒家修身的重要内容。

践行孝道本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通过行孝提升个人道德素养并达到修身的目的是古人修身的重要方法。随着当今时代经济的迅速发展,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各种负担落到子女的身上,年轻人的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社会上各种对父母的不孝事件接踵而至,于是在这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道德缺失现象,传统孝文化的优秀成分逐渐缺失。面对亟需改善的社会现状,我们应该努力弘扬传统孝文化,提升个人素质。

(一)孝是修身的内容

践行孝道是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谓孝,指对父母、祖先尽孝道。最主要的是善于侍奉母亲。具体表现为对死去的先祖的隆重祭奠,以祈求祖先神明保佑后代人丁兴旺、家族昌盛和对活着的长辈的绝对顺从、孝敬”,这是先秦礼乐文化中对“孝”的解释,周朝之后,由于宗法制的确立,以孝为中心的人伦道德被上层统治者改造成了强化等级与名分的宗法人伦制度,这个时期的孝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平等关系,反而成了统治者用来加强统治的工具。

孔子提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是修身的重要内容,其最重要的内容是尊敬孝顺父母,有子日:“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中国传统孝道要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仲由,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爽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生病的话,做子女的要及时给父母诊治,并且精心照料,“武王帅而行之,不敢有加焉。文王有疾,武王不脱冠带而养。文王一饭,亦一饭;文王再饭,亦再饭。询有二日乃间”。《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些最基本的孝行为就是个人修身的体现,从精神和物质上给予父母照顾,可以使个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并且对自己的子女能起到模范作用。

(二)孝是修身的实现途径

实现个人修养的途径有很多,但是践行孝道是最基本的方法,日常生活中的孝行为能提高个人修养,实现自身价值。传统孝文化中需要我们继承的内容,可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规范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践行孝道,还能达到修身的目的。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孝行为来达到修身的目的,例如饮食、起居等方面。

1.关心父母的身体。“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矧,怒不至胃。疾止复故”。在日常生活中要关心父母的健康状况,定期给父母做检查,不仅践行孝道,还可以使自己的行为感染到他人,由“小爱”到“大爱”,传播孝文化,而且还能让自己的心境与众不同,对父母的爱戴更是油然而生,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历史上周武王的行为就是践行了这两种孝道,“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日:‘今日安否何如?’内竖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

2.饮食起居方面的礼貌。“侍食于长者,主人亲馈,则拜而食”,“侍饮于长者,酒进则起,拜受于尊所,长者辞,少者反席而饮”。和长辈-起吃饭饮酒时,长辈为自己夹菜或给晚辈递酒,晚辈要先拜谢再饮用,这不仅是对长辈的礼貌,同时也是对长辈的尊敬。现代餐桌上,我们应该继承这些优良传统,不仅行了孝道,而且也提升了自身素质,形成尊重他人是价值观。而在起居方面,身为人子,我们应该“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这是对父母起居方面的要求,同时可使自己的心情愉悦,达到精神的洗礼。

3.指出并规劝父母的过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人,起敬起孝,悦则复谏;不悦,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间,宁孰谏”。这样不仅可以防止父母陷人犯错误的境地,还可以使双方的关系更亲密,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这是对孝道文化的传承发扬,还是对亲子双方内在品质的升华。

4.从内在素养践行孝道。《礼记·文王世子》中说到“故世子于学,国人观之日:“‘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日:‘有父在则礼然。’然而众知父子之道矣”。太子上面有父亲健在,依礼应该处处谦让,使民众明白怎样处理父子关系,首先要尊重父亲,其次要有谦让的心理,这是为人处事不可或缺的原则。这些方面都是双向的作用,既可以行孝道,又可以达到修身的目的,而且可以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规范。

由对父母的孝可以上升到家庭成员的关系中来,《礼记·礼运》里也一再强调修炼家庭伦理关系的重要性“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指出儿子爱父亲,弟弟爱兄长,都是血缘中自然生出的真性情和真感情,是做人的根本。在家里孝敬父母可以给孩子起到典范作用,一代一代的继承弘扬。不仅如此,个人在家庭对父母的孝顺可以推己及人,在社区、社会上同样可以传承这样品质,进而涉及影响到整个社会尊老爱老风气的形成。由“小爱”到“大爱”,从个人修养的提高进而延伸到家庭成员品德的提高,孝不仅是个人修身的方法,更是社会成员品德素养的方法。日常生活中的孝行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过马路搀扶老人,帮助老人提重物等等都是对孝的延伸应用。践行孝道,从小事做起。

践行日常生活中的孝来实现修身的目的,父母应该以慈养孝,子女应以孝养慈。即只有在互爱、互尊、互重、互敬的关系中,孝道才能有效运作,慈道也才能有效运作。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过马路搀扶老人,帮助老人提重物等等都是对孝的延伸应用。践行孝道,从小事做起。

三、孝文化与和谐杜会的构建

孝道文化新理念的建立更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建立新型孝道文化,弘扬传统道德,剔除传统孝道中的糟粕,替而加强新型孝道的教育,这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的条件。提倡孝文化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反过来和谐社会的构建能促使人们更好的理解和践行孝道。现代亲子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格平等,也就是说人人平等,使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尊重,尊重是建立新孝道的基石。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父母对子女的管束日渐宽松,子女对双亲的畏惧之感逐渐减少,相反父母与子女之间亲密的感情逐渐增多。并且在现代社会,个人独立自主的倾向很强,他律的孝道训练不容易为子女所接受,也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所以应进行代之以自律的孝道教育,新型孝道文化的思想就是在这些基础上产生的。

(一)新型孝道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补充

儒家礼乐文化以孝道文化为核心的敬老养老道德,在我国已有三千年的历史,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现代,孝道文化新理念逐渐形成,它将在促进国家长治久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睦家庭和社会,实现积极老龄化,具有现实的深远影响。

我国当前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创造力和民族凝聚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弘扬孝道文化,提高个人修养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新型社会主义文化都将起着辅助作用。进人新时期,旧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正在进行着碰撞、选择、重塑之中。弘扬传统孝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构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孝道文化,是我们面临的选择。

(二)新型孝道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弘扬新型孝道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和谐社会的体现是各个群体和阶层能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能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党的十八大指出,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就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内容,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良好文化条件。所以,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就必须把我们已经铭记在心的传统保下来,树立新型孝道文化的理念,加强个人的文化和道德素养,家庭和睦,邻里有爱,人民健康富足奔小康,走向新社会。

四、结语

儒家礼乐文化中的孝是修身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礼乐文化的影响日益衰退,对孝道思想意识的淡薄,社会上各种不利于修身的现象愈来愈多,先秦孔孟提倡孝文化与修身和现实紧密联系。在这样的背景下,继承弘扬传统孝文化的优秀成分,弃其糟粕就成为了我们要研究的重要内容。孝是修身的重要内容与方法,践行孝道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通过践行孝道达到个人修身的目的,同时也能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因此继承和弘扬传统孝文化的优秀成分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批判社会上的不道德行为,特别是不孝的现象,努力整治社会文明,弘扬传统的德孝文化,努力构建和谐的社会家庭关系。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