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孟子学说略论

来源:《孔子文化》第20期

作者:巩宝平

(续上文)

三、发展研究

正因为孟子学说优点与缺点并存,所以各个时代都有对其赞颂与批判之声,赞多批少。千年以来,孟子其人其书其学大致经历了短暂的消沉、缓慢的爬升、急剧的飙升、缓慢的降落、一时跌落缓慢抬升的发展历程。其遭遇落差之大如冰火两重天,地位沉浮不定如浪里小舟。

自战国至秦,孟学初遭冷遇与灭顶之灾,如孟子四处游历,宣传己说,但无人采纳,至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孟子徒党尽矣”,可谓掉人冰窟,寒冷至极。两汉时期,《孟子》稍受尊崇,如政治上文帝置《孟子》博士,文化上司马迁《史记》为孟子列传,学术上东汉赵岐等人为之作注解。当然也有个别反对、批判者,如东汉王充的《刺孟》。自唐中后期,孟子本人和《孟子》的地位开始逐渐发生“升格”变化,前有杨绾等人上疏请朝廷立《孟子》为经或单独一科,后有韩愈等人高扬道统,将孟子列为醇儒、儒家仁义道统的嫡传。至宋代,经过理学家二程、朱熹等人的努力,《孟子》正式成为一经和考试的科目。 对于孟子思想的阐发也向更精深的层面递进,其中用力最多、成就最大者当推朱熹,其所著《孟子集注》《论孟精义》《四书或问》对孟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之后,元明清时期,孟子其人也因其书的重要而地位逐渐高升,如元代宜和年间《孟子》一书首次被刻成石经,元文宗诏封孟子为“亚圣公”,明清亦复如此。对《孟子》的注疏、考辨与研究也在这时迎来了空前的高峰。至近现代,孟子其人其书的研究又回归到诸子的地位,但在某一阶段的反 传统急流影响下,又曾降落至一个低谷,并出现曲解误读的情形。八十年代以来,孟学研究借传统文化复兴之东风,又重新发展起来,对孟子的现代学术意义之阐发又直追民国时期,走向空前的高度,至于考据、注疏方面多沿袭古人,少有突破。

对于传承千年、内涵丰富而经历沉浮的孟子学说,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研读呢?首先而临的就是如何阅读《孟子》这本书。对此,前辈学者提供了不少很好的指导和建议,如梁启超《如何读<孟子>》(外一则)(《国学》2013年第9期)、张岂之《怎样读<孟子>》(《湖湘论坛)1998年第4期)、栗子《怎样读<孟子>》(《华夏文化》2005年第1期)、梁涛《怎样读<孟子>》(《中华读书报》(2015年07月15日第8版)等,分别从修养与研究、以仁政思想为切人点、逐字逐句细读与时间思想两条线索把握的角度作了精辟的阐述,极具启示。当然,每个人在熟读任何一本经典至相当程度,都会形成自己的阅读方法论,所谓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依个人的《孟子》阅读体验来看,不同性情的读者有不同的需求和问题关怀,可从不同角度解读此书,如果读者对义理感兴趣,不妨先读读《尽心》篇上、下;如果读者对文学修辞感兴趣,不妨择要读读书中的一些比喻故事等;如果读者对政治思想、个人修养感兴趣,不妨选择有仁义礼等关键词的语段一读;如果对教育思想感兴趣,不妨选择相关章节一读;如果在此书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需求 ,如对孟子的人生想了解一下,那么读《史记》中关于孟子的列传,辅以现代学者结合不同史料作出的孟子生平大事记或年表即可(如杨泽波先生在《孟子评传》中即有详略得当的记表,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如果抱着一本古书,事先没有自知之明、自己所需,而是从头到尾来读,对于现代工作与生活节奏飞快的普通读者来说,恐怕不太现实。所以,有必要借助某些已经分好类别的导读性书籍来实现在较短时间内、比较容易地了解此书梗概,并根据个人性情所好,择要而读。

当然在大致了解某一方面的基础上,如读者想更全面深人地了解孟子其人其书其学,那么除了上述导论性介绍和因需而读的方法之外,还需要读者阅读注释、解读和索引类的著作,此时已经进人研究的领域。可资参考的相关著作有:古人赵岐《孟子注》、朱熹《孟子集注》、焦循《孟子正义》等,今人杨伯峻、梁涛、杨泽波和幺峻洲、王其俊等学者的译注解读、孟学史和索引等(详见梁涛,杨海文:《20纪以来的孟学史研究》载《文史哲》2012年第6期;王其俊:《中国孟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幺峻洲:《孟子索引》,齐鲁书社,2009年版)。

对于以往孟子学说研究成果,学界也作了较多的梳理,代表性著作如王其俊《中国孟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庞朴《儒林》(第3辑孟学专刊)、黄俊杰主编《中国孟学史诠释史论》等,另有若干论文如韩振华《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汉学界关于孟学的三次争论》、梁涛,杨海文《20纪以来的孟学史研究》、万光军《出土简帛与孟子研究新进展》、黄俊杰《21 世纪孟子学研究的新展望》,聂永华《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之回顾与前瞻》、杨泽波《二十世纪孟子研究中“西学化倾向”的发展和趋势》、李明辉主编《孟子思想的哲学探讨》(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5年版)、徐勇,黄朴民《近年来孟子、荀子研究撮述》、傅永聚《孟子研究四十年(1949- 1989)》 、张奇伟《建国以来孟子研究回顾》等。

如当代学者所见,今后的孟子研究遵循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结合的理路,适当引用西学理论,综合运用“内在研究”、“外在研究”两种理路,以求其全貌,并从孟子思想中的身心关系论与修养工夫论、东亚孟子学的发展及其思想的同调与异趣、全球化时代孟子思想的普世价值等方向努力和创新,努力做到“多学科结合”、“宏观微观结合”、“古今结合”、“有史料、有观点、有主线、有关切”,所言极是。除此之外,我想如果能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能够既努力将孟学在内的传统儒家思想的优点加以光大,又理性看待孟子思想中的缺陷,通过汲取外来文化的优长来弥补,实现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为孟子研究之至幸。否则,抱残守缺,不加辨析地将精华与糟粕全盘接收,是非不分,按孟子的看法,“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一个有正常理智的学者或国人应该能认识到这点,并以客观分析与温情对待孟子思想中优缺点,做到识别糟精,取宏用精,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实现孟学与儒学在新时代下新的飞跃与发展。总之,孟子学说具有丰富的内涵、独特的历史贡献,屹立于民族文化之林。虽历经千年沧桑,其精华思想至今仍熠熠生辉,现实价值粲然可睹。前人在孟学研究和通俗化普及方面,颇多建树,但有待后人完善、补充之处亦多,需多加留意。(本文完)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