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人物故事

笔墨下的王羲之

作者:高承沄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极尽美誉去赞叹他宣纸墨迹中,笔法走势的精妙;“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他洒意酣畅的人生境界,挥笔即书的豪气万丈,一篇《兰亭集序》流芳传世,千古不朽;“上有黄庭,下有关元,前有幽阙,后有命门,嘘吸庐外,出入丹田。”一幅《黄庭经》,笔法清新自然,结体平正疏朗,寓潇酒于方正之中,现飘逸于工整之外,尽显雍容和穆。千百年来,无数人临摹他的名作,无数人敬仰他的名篇,无数人称赞深埋作品之中的气节。一挥一毫间,展露才华横溢,一字一句中,尽显人生本色。

他,便是“书圣”——东晋书法家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晋书》中客观评判的话语,却读出几分赞誉之情。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其为人淡薄名利,不惜奢华,无心官场,一心追求笔墨挥毫,常因其书法的造诣颇深,常有“书圣”之名而广为人知,但是时代动乱,为谋生计,为民请命,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还是置身于官场之中。早年时,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常常以为官清廉,忧国忧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为世人称赞。在看见官僚腐败,民不聊生的情境下,挥笔写下《百姓帖》来抒发满腔忧愤:“百姓之命倒悬,吾夙夜忧,此时既不能开仓庾赈之,因断酒以救民命,有何不可。而刑犹至此,使人叹息。吾复何在,便可放之,其罚之制,宜严重,可如治日,每知卿同在民之主。”如此真言,彰显了动乱年代无限的士人气节。

在官为民,可是抛却世间凡事的他,还是更爱黑白墨染的一份韵律之美。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蔡邕《笔论》,后师从卫夫人学习钟繇之法和卫氏数世习书之法。及长,王羲之游历大江南北,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取,寻访名碑奇帖,转益多师,融会贯通,终成大器。“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 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数年的研习经历,使他富于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门风,留下了无数佳作,在这其中,最令世人称赞的莫过于永和九年的一篇《兰亭集序》。畅快洒意的笔墨间,书写着流觞曲水,兰亭雅集,抒发着乘醉快意,地利人和,一曲“天下第一行书”由此诞生。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而在一笔好字之下,更是无尽的汗水凝成:入木三分、写经换鹅、书扇济贫、巧补春联、吃墨练字……那些口口相传的佳话轶事,生动的故事诉说着“书圣”一名的名副其实,也激励着无数后人为了自己的梦想奋发进取。

《兰亭集序》《黄庭经》《雨后帖》《快雪时晴帖》《十七帖》《初月帖》……王羲之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蕴含的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的精神,激发了人们的斗志,催生了向往,也为后世传承书法艺术留下了宝贵财富,成为后来热爱书法艺术的人的理想偶像。他杰出的贡献,不仅在于传世佳作的书写,更在于完成了汉字书体的定型,推动中国书法艺术变质的重大转变,率先把中国书法艺术从实用功利的目的中解放出来,使书法成为表现个性的最佳形式,逐步形成了北宋以后的“帖学运动”,习字练字成为新的风尚。随着中国政治、文化的高度发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发展,也让国外刮起了一股“中国风”,中国书法在世界上影响越来越大,书法艺术引起外国人的极大兴趣,因此,国外对我国书法艺术的研究不断掀起高潮。而王羲之也作为中国书法杰出的“代言人”,成为外国人研究学习顶礼膜拜的对象,让他的名字走向世界,也让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在时代的浪潮下熠熠生辉。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