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重大实际问题。各高校作为教书育人、弘扬文化的重要阵地,是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领头羊,肩负着十分重大的责任和义务。为响应国家号召,曲阜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拾遗队”兵分三路,利用7月26日-8月2日八天的暑假时间之间分别在青岛市、潍坊市、德州市深入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寻实践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智慧的结晶,它直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过程,具体有历史方面、社会方面、科技方面、经济方面和审美方面的价值,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或缺的证明。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采取线下采访和线上问卷的形式,对本地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较为详细的采访。
弥水情深,共促非遗传承
7月26日,拾遗小分队队员在潍坊寿光市开展非遗文化相关调查,重点采访了寿光民谣传承人郭云善老师和怀师拳技艺传承人张翠华老师。
郭云善老师告诉我们:“寿光民谣是经口传心授,代代传承下来的民间口头文学,是任何教材不可替代的社会教科书,是寿光民间民族文化的瑰宝。”寿光民谣内容包括歌谣、童谣。主要表现在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互动性和传承性五个方面。民谣通过集体活动,边唱边跳等形式,启迪人们的思维,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弘扬爱国爱家和民族精神。2011年4月,寿光民谣被列为潍坊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拾遗队员郝金涛与郭云善老师交流 拾遗队队员孙静坤摄
采访期间郭云善老师给队员们介绍并说唱了几段寿光民谣,实践队员一起进行学习。郭云善老师与时俱进,对寿光民谣加以改进,创作了一批既符合当代新生活现状,又能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的一批新时代作品。《党是阳光咱是花》就是郭云善老师在党的100岁生日之时献给党的礼物,体现了这位老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忘使命,将寿光民谣传承下去的信念。
图为郭云善老师创作书籍《弥水谣》 董阳凯摄
最后郭云善老师表达了他对非遗传承状况的担忧,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孩子们不得不拿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书本上的内容,无法去接触和学习更多的相关非遗技艺,应该减少孩子们的日常压力,让孩子们有更多时间来接触、学习非遗文化。此外,民谣属于上层建筑,非社会盈利项目,此类别的传承完全靠非遗人自己的热情,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重视非遗人的培养和保护。
同样将非遗视作生活组成重要部分的还有怀师拳技艺传承人张翠华女士。怀师拳是一项传统的武术拳种,源于寿光少林派系,在寿光地区传承,以古朴无华、简单易学、老少皆宜为主要特点,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该拳种于2020年被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怀师拳的“怀师”二字别有深意,据传承人张翠华老师讲述,老师们在教育弟子时候付出了心血,“怀师”二字就是指怀念师傅,牢记学武的初心,纪念武德,不忘老师的教诲。
图为张翠花老师指导学生练拳 孙静坤摄
图为怀师武校部分奖项 张乐乐摄
图为怀师武校部分奖项 张乐乐摄
张翠花老师认为对于非遗保护与传承,政府已经足够重视,但社会重视程度还不够。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人很难静下心把精力放在需要多年时间磨炼的一门技艺上。这种情况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社会文化问题。
人类非物文化遗产本身就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与体现,一定程度上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非遗传承是非遗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首先要加强对非遗人的培养和保护,进行定期培训;增加非遗传承的经费,让非遗项目有资金支持,并对非遗人进行补贴;举办非遗进校园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有时间去接触了解非遗,近距离感受非遗的美丽;加大非遗传承保护的宣传力度,增强非遗传承意识;兼容并蓄,不断创新,促进非遗项目与时俱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认识历史的需要,同时也是创建新文学、新艺术、新技术、新工艺的需要。
平度非遗:凤栖梧嫁衣制作工艺
青岛平度市历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先人在平度这块土地上居住繁衍。数千年的文化沉淀和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平度人民在中国传统文化及服饰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接受与传承条件,平度凤栖梧最早就是为新人制作嫁衣喜服而闻名的。7月26日,平度拾遗小分队前往凤栖梧工作室进行了深入探访。
平度凤栖梧嫁衣制作技艺由第一代创始人史永堂老先生于上世纪40年代创立,经过七十余年的传承与创新,平度凤栖梧嫁衣制作技艺既保留了中式传统嫁衣的华彩夺目性,又在此基础上根据现代审美进行了改良,从刺绣的图案上,设计的款式上都体现了它独一无二的艺术性。2020年“平度凤栖梧嫁衣制作技艺”被列入平度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现任传承者冷静女士的带领下,实践队员参观了嫁衣制作的全过程。采用平度凤栖梧嫁衣制作技艺缝制一套新人嫁衣,从画稿、选料至完工的全部工序均要以手工制作完成。用平度凤栖梧嫁衣制作技艺而织就的嫁衣一丝一缕中饱含着的不单单是对婚礼新人的美好祝愿,更多的是代表着中华传统匠心技艺与婚礼习俗的传承与推广。
图为冷静女士制作嫁衣过程 姜程心摄
图为冷静女士制作嫁衣过程 姜程心摄
我国虽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但许多非遗生存境况不太理想:有技术没传人、有意识没能力、有手艺没新意、有产品没市场……一些非遗传承人只能守着政府补贴,眼见流传了上百年的老手艺却难以承续。冷静女士于2014年担任凤栖梧总经理开始,首先将平度凤栖梧嫁衣制作技艺与文化结合起来,着重向外推广和宣传平度凤栖梧嫁衣制作技艺的文化性和艺术性,推广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与习俗的复兴。
在这个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也应不拘泥于传统,时刻跟随时代变化,着眼未来,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那记忆中的悠悠古韵才能常伴我们身侧。
古琴悠悠,铸千年非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非遗传承,至关重要。2021年8月2日,曲阜师范大学拾遗队的一支小分队前往山东德州乐陵西段的玉润金声工作室寻找百年前的非遗足迹。山东德州乐陵的古琴斫制是古时流传至今的一种制琴手艺,通过一步一步的手工制作来不断完善古琴的音色及音质。但现今古琴斫制却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状况,“由于古琴斫制需要手工一步步完成,所以许多年轻人都不愿学习如此费时费力的技艺”,传承人田金发老师说道。
图为田金发老师古琴制作过程 孙康摄
图为工作室古琴展示 孙康摄
古琴斫制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情怀,通过前人制作出的古琴,研究古琴的历史故事与制作中的不足并加以修复,传承人通过一点一点地研究,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艺,以便于更好的将斫制技艺发扬。除了古琴斫制,古琴的弹奏也是一种将古琴传承下去的一种方式,传承人在艺术学校免费的进行教学培训,学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也为古琴斫制的发展找到了一条很好的出路,逐渐地政府、文化部门关注到了古琴斫制的传承与发展,并对其进行了大力支持。由于疫情等原因,教学培训受到了一些阻碍,现阶段会通过公众号等新兴媒体进行宣传古琴斫制的历史与现状。
图为工作室古琴教学培训 孙康摄
通过本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我们领略了中华民族尘封漫长岁月的文化积淀,也见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更加深入和透彻地了解了中华文明。我们认为,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的传递者,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面和较强的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如果各个专业的大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所学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必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让它得以弘扬与传承。希望同学们能主动担负起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与使命。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但是唯一不变的是每一代非遗传承人内心保持的信念,身体中那股从一而终的意志力。“非遗”两个字既是荣誉也是压力,保护非遗不仅仅是国家、政府的工作,更是全社会、全国人民的工作,需要大家一同努力。
非遗传承这条长路,被后世颂上美好,镀满光亮,即使覆满重重艰险,彳亍难行。但它仍被寄予了美丽的梦境与温暖的归属的寓意,引得人们踏上此路,追寻那清风明月,暖阳春草。路途艰阻,但你我共守。干般荒涼,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实践队员:孙静坤 董阳凯 姜程心 孙康 阮钰雯 张乐乐 郝金涛 张璐
作者:阮钰雯 姜程心 孙静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