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一带一路》国学文化翠峰山论坛文集
作者:冰鼎
(接上文)
为了报答神恩,地方乡绅召集众人,在梵严院诸佛菩萨座下,叩许行转三年路灯,四邻八乡相继响应,这个习俗就这样一直延续下来了。此后每有天灾人祸,则往往因循此事,转灯之风俗遂渐成惯例、流传至今。
自与洋汤神斗法后,八爷威名大振,传言附近诸神多有不服,托梦给阶州士绅,希望召集附近神灵,举行一次斗法大会,一争高下。那一日,诸神毕集,盛况空前,八爷在著名东山术土杨德等人的陪同下也一并前往参加斗法大会。神仙们齐亮法宝,各显神通。有展示移山神力的,有展示白昼变黑夜的,有展示斧劈山岳的,也有展示千变万化的、点石成金的、吞云吐雾的……
时下,正值阶州大旱,庄稼急需雨水,阶州城内百姓吃水都成困难,见此情景,八爷与杨德商量后,决定由杨德护法,八谷作法借白龙江之水行云布雨,解万民于倒悬。此次行雨先在城外后在城内,一则因庄稼久旱急需甘霖;二则因久不下雨,城内百姓将家里的东西大都晾晒堆积在外面,城外下雨可为百姓提供缓冲时间,使物品不致被雨水淋湿;三则亦可显示法力,虽在咫尺之间,却是晴雨两重天。在八爷与杨德的默爽配合下,降雨恰到好处,迎来一片赞誉声。后诸神论法,一致同意八爷第一,百姓士绅感其思德,多方筹资,为八爷雕琢了玉石神像,至今犹存。直到现在仍然流传着“人借神力,神借人力,城外下雨城内睛,城内下雨城外明的”说法。
之后,每逢天灾,百姓便自发地前来祈求八爷消灾赐福,护佑地方平安。
3.《“八爷”灭蝗的传说》之三:“八爷”就是在唐朝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时的宰相姚崇。姚崇素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宰相。对“开元之治”贡献尤多,而其中的“姚崇灭蝗”影响极为深远。由于姚崇考虑到国家的安全、八方百姓的生活,不顾许多人反对,坚决灭蝗,八方的蝗灾终于平息下来。因此受到八方百姓立庙塑身供奉,在舟曲素称“八爷”。说来也怪,当东山人第二天早上起床时,田里的蝗虫已不知去向,大家径走相告,欢呼雀舞,庆幸蝗灾终于过去了。
但当人们高兴之余,却意外地发现尖山子的松树失去了往日的青翠,翠绿的树叶不几日就被蝗虫吃得一干二净,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树丫,饿急了的蝗虫没有吃的,竟然吃起了”红崖坷”的土赖以充饥,没几天“红崖坷”周围的土也被吃光了,那里至今寸草不生,赤红一片。大将军,名叫蹇雷宝,平定“安史之乱”以后隐居于文县天池,曾与“八爷”同朝为官。
为了保住百姓的庄稼,“八爷”把蝗虫赶到自己的“尖山子神山”。看到蝗虫的贪婪和危害,“八爷”大显神威,下了一夜大雨,竟把蝗虫全部呛死了,好几日都其臭难闻。同时,发冰雹打掉了“洋汤爷”一支耳朵。后来,“八爷”给东山人托了一个梦,要百姓到夜里就在田头点起火堆。等飞蛆看到火光飞下来,就集中扑杀同时在田边据个大坑,边打边烧。
这一习俗,再后来逐南被年度的“转灯踩道”取而代之了。常吉道“一日之计在于展,一年之计在于春。”灯象征火,在元青节“转灯踩道”,寓意就是要联灭、烧死理掉地下的虫的所有蠢蠢欲动的幼虫,以析新的一年的人丁兴旺,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东山人为了报答神恩,保佑地方人口安康,六嘴兴旺不再发生类似灾情,地方乡绅便召集众人,出口许愿,在梵严院诸佛菩萨莲下,敕封八海位下祝告了天地灵神,叩许行转三年的路灯,即:正月十四起灯,十五行转十六完灯。
在每年的转灯晚上,东山人,打着灯笼给“八爷”做“转灯踩字”道场,而其他转灯必经的村子里的人,都叩头焚香迎接。转三年歇两年,留规至今。此名虽为“转灯踩道”,实为庙会。那么,问题就来了,以上传说出现了两个“八爷”:一个是宋朝王爷赵德芳,一个是唐代三朝宰相姚崇,且都与灭蝗、与转灯踩道节俗融为一体,密不可分。这里就只能请《新唐书•姚崇传》《宋史•赵德芳传》给答案了。
1.《新唐书•姚崇传》载:“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崇少倜傥,尚气节,长乃好学……开元四年(716),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崇奏捕蝗,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除蝗不克而害愈甚。拒御史不应命。崇移书诮之日:‘聪伪主,德不胜袄,今袄不胜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教,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若水惧,乃纵捕,得蝗十四万石。黄门监卢怀慎日:’凡天灾,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杀虫多,必戾和气。愿公思之。’崇曰:今雄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不以谈公也!蛆害讫息译文:姚柴,字元之,陕州碳石人。姚崇年轻时豪爽,崇尚气节,长大后便喜好读书……开元四年,山东遭受重大蝗灾,民众又祭又拜, 眼看者蝗虫吞食青苗却不敢捕杀。姚崇奏请捕杀蝗虫,朝廷派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灭蝗虫。汴州刺史倪若水向皇帝上书说:“消除天灾应当用地,从前刘聪除灭蝗虫没有成功反而(蝗虫)为害更大。”倪若水拒绝御史不服从命令。姚崇号信讽刺他说:“刘聪是伪主,德行不能胜过妖妄,如今之时,妖妄不能胜过德行,古时候的现太守,蝗虫都避而不入其辖区。说修养德行可以避免蝗虫,那你岂不是没有德行而招致了虫害了吗?如今坐视蝗虫咬食青苗,你却忍心不救,因此而遭遇荒年,还叫什么刺史呢?”倪若水不害怕了,才大力捕杀蝗虫,捕得蝗虫十四万石,黄门监卢怀慎说:“大凡天灾,哪里可以力去制止呢再说大量杀虫,必定会伤害天道和气,希望您能好好想想。”姚崇说:“如今蝗虫率降灾祸而还可以驱除,如果放纵不管,谷物都要被吃光了,百姓该怎么办?如果杀虫救人(天灾祸),灾祸都归于我吧,我不会推卸给你!”蝗害最终平息……
姚崇(公元651-721年),字元之,唐朝陕州硖石(在今三门峡市陕县东南)人。一生五朝为官,三居相位,为稳定国家局势,改革朝廷弊政,抑制宗教迷信,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开元之初,他独当重任,励精图治,为开创“开元盛世”立下了不世之功而名留青史。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九月,姚崇逝世,十年二月,葬于洛阳万安山之阳其母茔之侧。
2.《宋史•经信芳传》载:“秦康惠王德芳, 开宝九年出圈,授贵州防御使。太平兴国元年,极无产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三年冬,加检校大时。六年三月,瘦疾楚,年二十三。军驾临哭,度明五日。赠中书令、岐王及说。后加赠太师,改楚王。子三人:惟叙、惟宪、惟能。庆历四年,诏封十王之后,以惟叙子从照封安国公,终左金吾卫大将军、归州团练使。嫩同州观察使、齐国公。从照卒,以惟能子从古封安国公,终延州观察使,赠保静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楚国公,道惠恪。从古卒,惟宪子从式袭封舒国公。神宗即位,谓创业垂统,实自太祖,顾无以称。乃下诏令中书门下考太祖之籍,以属近而行尊者一人,裂土地而王之。使常从献于郊庙,世世勿复绝。于是有司推择,以从式应诏,封安定郡王,终保康军节度使,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追封荣王,谥安僖。从式既薨,诏以越王曾孙世准袭封安定郡王,而以从式子世恩袭爵为楚国公,主楚王德芳之祀。迁楚州防御使,卒赠奉国军节度使,谥良僖。徽宗即位,改封楚王为秦王。”大意:赵德芳(959年一981年),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宋太宗赵光义之侄,宋真宗赵恒的堂兄,北宋宗室。历任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检校太尉等。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病逝,时年23 岁,追赠中书令、岐王,谥号康惠。后加赠太师,改封楚王、秦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