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玄奘长安至瓜州与沿途僧俗所结的佛教因缘摭谈(一)

来源:《一带一路》国学文化翠峰山论坛文集

作者:张旭东

[摘要]关于玄奘西行的动机,除了受到前肾如法显事迹等人的感召,主要是随着对佛造诣的提高,感觉很多学说分歧较大。贞观元年(627),玄奘法师在来获朝延批准的情况下秘密西行,在秦州惠威法师的帮助下,来到瓜州与州史李昌、校尉王祥、王伯龙,老年胡人和受剃度的佛弟子石盘陀建立了笃厚的佛缘,在他们的帮助下终于走出西行求经之最为艰难的莫贺延碛大沙漠,到了西域诸国,完成了取经宏愿。

贞观元年(627),玄奘法师正式向朝廷上表,要求到印度(即古天竺)去求法,但是朝廷没有批准。它人大都断绝其念,只有玄奘仍矢志不渝,悄悄地学习梵语,为西去求法做准备。玄奘数次上表西行未获允准,遂于贞观元年随就食之饥民西行,违禁出关。玄奘法师在未获期廷批准的情况下秘密西行,“时有秦州僧孝达, 在京学涅槃经,功毕还乡,遂与俱去”。玄奘就趁此机会混在饥民之中,踏上了西行取经之路。“至秦州停 宿。逢兰州伴,又随去至兰州。一宿,遇凉州人送官马归,又随去至彼”。很快到达了西陲边防重镇凉州(今甘肃武威)。在秦州惠威法师的帮助下,秘密到了瓜州,与瓜州僧俗建立了不同寻常的佛教因缘。

盛唐是中华古代文化全盛之顶点,也是中外文化交流最为辉煌的时期。玄奘是此时最有成就的中外文化交流之使者,开创出了一条从中国经西域、 波斯,到印度全境的文化之路。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亲践了110国,听闻了28国,对印度社会和历史做了详尽的记载。玄奘取经17年后,被当时通缉捉拿他的唐太宗李世民以国礼迎回长安,长安百姓人山人海,塞街满巷,争相一睹这位后来被神话成为“唐僧”的智者和勇士。他的梵文名称之一是 “大乘天”:这是印度大乘宗的信徒们授给他尊号”

玄奘西行取经、舍身求法的佛教精神,也是对中国人探险精神的有力证明。玄奘比马可波罗早几百年单人徒步从中国到达了印度,以极其开放的胸怀吸纳异城文化、传播中华文明,造就了亚洲特别是东亚文明的一些重要的文化特质。玄奘西行的历史意义,早已超越了时间、地理和宗教的限制,成为全人奘的共同财富。玄奘取经途经瓜州,受到佛教界人士的帮助,克服了各种困难。1300年后, 印度的考古学家根据他的记载,终于发掘出了埋没了几百年的古代印度佛教圣地——那烂陀寺遗址。

中国古代僧人的西行求法,始于三世纪,他们历尽艰辛,忍受饥寒,九死一生,往往是几十个人出发,却只有三五个人能生还。在五世纪的法显时代和唐初的玄奘时代达到了两个高潮,“宋云与惠生西行求法事是在晋法显之后, 唐玄奘之前的一次重要取经活动。” 但玄奘取经成为亚洲佛教历史的转折点。玄奘在来到瓜州前都有人护送,出唐玉门关后穿越莫贺延碛一人孤身潜行,到西城后沿途各国感召于他的虔诚,纷纷派人护送,但这些护送的人,大多挡不住风沙严寒,纷纷死伤折返,唯有玄奘却奇迹般的得以生还,成为唐个代中国人探险精神的一个奇迹。

唐代诗人义净有诗云: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如未请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一、玄奘矢志西行印度取经的初衷

关于玄奘西行的动机,除了受到前贤如法显事迹等人的感召,主要是他随着对佛学造诣的提高,感觉很多学说分歧较大。玄奘幼年时代经历了隋王朝的崩溃和唐王朝的建立,少年时代在洛阳净士寺开始修习佛教经典,13 岁正式出家为僧,大量研读《维摩经》、《法华经》 等佛典,逐步能够独立思考,明辨微义。19 岁前往成都求学,如痴如醉研习佛教大小乘经论和南北地论学派、摄论学派的经典,后来又游学数地,26岁时到长安住大觉寺,师从道岳学俱舍论。回到长安后,“向法常、僧辩两位大师学习”这两位大师赞许他是“汝可谓释门千里之驹”后人称其佛门之“千里驹”,他因而成为长安闻名的人物。并被荐入选“长安十大德”称号。但玄奘自己却越学越觉得不足,越学越觉得难以找到佛学的真谛和理论标准。随着佛教在中土传播,“对于佛教教理方面的一 些问题,看法越来越分歧,成见越来越深”。

由于对原始佛典的理解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学说,对于玄奘等僧人来说,却希望去印度找到最初的原典,来化解翻译或解释带来的记载差异问题。为搞清佛经的真实内涵,玄奘决心亲自去印度去求法。那么有个契机就是武德九年(626) ,有一位来自印度的僧人波颇到达长安,组织译场,许多中国僧人都参加他的译场,玄奘就从他那里听说在印度的那烂陀寺有位戒贤法师讲授《瑜伽论》总摄三乘之说,因此就产生了去印度的想法。玄奘联络诸多僧侣上书朝廷,要求西行,但是被拒绝了。这时,中印度名僧光智三藏抵达长安,玄奘从光智的口中,了解了佛教发源地印度的现状及那里的名师、要典和学说,对印度佛教文化中心那烂陀寺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对精通瑜伽的那寺百岁主持戒贤法师充满了钦敬和景仰。他亲莅源头的愿望愈加迫切,“必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并取《十七地经》(即《瑜伽师地论》)以释众疑。”为得到佛学的真谛,玄奘挟带佛学体系上的种种疑惑,决心突破种种艰难险阻到那烂陀寺访问戒贤,求得扫清佛学中一切宇宙起源与发展中种种迷雾,真正解决生灭问题。

似乎太宗根本不知道有这回事儿,所以等玄奘回束之后,太宗还谈起他怎怎么没有经过允许就出去等等。(未完待续)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