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对国学文化的几点思考

来源:《一带一路》国学文化翠峰山论坛文集

作者:盛日

一、关于文化

什么是文?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

《尚书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爻)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故,上古之时,符文一体, 故文即为符。 即天地万物的信息产生出来的现象、 纹路、轨迹,皆为文。

所以,古人观念,天地山川,日月星辰,是自然之象,亦是自然之文。古圣先贤所著之经典,是天地大道,万物规律之揭示,是人文之文。礼乐道德,有其形制,有其仪法,有其华章,亦为文。人之行止坐卧,有其形,有其法,皆为文。

什么是化?

从二人,像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化之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即,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

什么是文化?

《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故,文化,乃以文化之。即,以文化心,以文化性,以文化命。一句话,以文化人之心性命情。

以天地自然之文,化人之心性命情。

以圣贤经典之文,化人之心性命情。

以礼乐道德之文,化人之心性命情。

以行止坐卧之文,化人之心性命情。

古人观念,天地山川,日月星辰,是自然之象,亦是自然之文。《易经》 言,天垂象,见吉凶。此象此文,不徒垂示吉凶祸福,更兼从化心性命情。故有拜天地之仪,更有合天人之法,均言天地自然可化人之心性,可化人之命情。

古圣先贤所著之经典,是天地大道,万物规律之揭示,是人文之文。此文可化人之心性,可化人之命情,长期诵读参研,不徒熏陶性情,更兼变化气质。今人或弃经典,或将经典当知识来学,故不得心性从化之利,难收命情变化之益。

礼乐道德,有其形制,有其仪法,有其华章,亦为文。古人以礼乐道德,修人之心,化人之性,练人之命。今人以礼乐道德为虚为无用,不知礼乐道德乃性情所化,乃人心依归,乃世间法度。

人之行止坐卧,有其形,有其法,亦为文。古人以行止坐卧,修人之心,化人之性,练人之命,故有“行止坐卧皆为神”之语。令人多不重行止坐卧,或解为简单的商务礼仪,不知此四威仪,乃化人心性命情之利器,立人道功福德之根基。

天地自然之文,圣贤经典之文,礼乐道德之文,行止坐卧之文,均可化人之心性命情,乃称以文化之,本就行为,本就动作。今“文化”一词,变为名词,自然不再滋益心灵,不再化育生命。

古人明白,真正改变人的不是理念,而是行为,换句话讲,只有气血的改变,才有生命的改变。古人改变人多用教化,而“礼”是教化的起点,故有“克己复礼”之用。后来我们批“克己复礼”,认为礼教害人,招致文革将礼砸烂、破除,使人心大坏,社名无序。

礼是用来教化人、改变人的最基本行为,也是最根本行为。礼的核心,是人气血的改变。所以孔子哀叹《周礼》之失,人心不古;哀叹世风之变,礼崩乐坏。不是哀叹“礼”之理念不存,而是哀叹人之生命大变。

上古之礼,多是祭祀之礼。是沟通天地能最的动作和心法,是对心灵和生命的直接修炼。这是礼的核心层面。故有“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有“礼,履也,所以事福致福也”

后世之礼,多是内心深处对人对物尊重、敬畏的表达,是身心的整肃端庄。这是礼的第二层面。故有“礼,体也,得事之体”,有“礼三百,威仪三千”。

当下之礼,已退化成避免人与人交恶的规范。

不用追溯太远,几十年前的人们,以早睡早起为礼,以洒扫庭除为礼,以新衣新貌的为礼。以精神饱满为礼。人与人相见,透着爽亮,透着整肃,透着精气神,精神不好,不敢见人。与钱多钱少没关系,与成不成功没关系。今天的我们,无论打扮的多么光鲜,但总觉缺了点什么?

二、关于信仰

西方总批评中国人没有信仰,我们自己也常感慨叹今日国人信仰之缺乏,虽有物质经济之繁荣,但难掩心灵生命之苍白和迷茫。

西方所谈之信仰,多为宗教信仰, 而中国人的信仰,大多不是今日西方概念中的宗教信仰。秦汉之前,中国尚无宗教,但中国人依然有信仰,重信仰。中国人信仰一切能生养和教化身心的存在,故,信仰宽阔而深厚,不仅西方单一的宗教信仰。

中国人信仰天地日月,山川河流。天地日月生养我们,山川河流滋育我们,我们尊重、敬畏、信赖、仰慕这些存在。信仰的方式,便是条拜。所以,凡家事国事,必先祭拜天地,既体现在国家层面的祭祀中,亦传承在每个人的冠礼、婚礼,乃至丧礼中。

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写我们的耕作收获息息相关,又与我们的饮食起居须臾不离,故我们信仰这些自然的存在。先民以日月之神、星宿之灵、山神土地、河神龙王概其精华魂魄,信仰的方式,便是设坛以礼以祭,故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乃至山神土地之拜,河神龙王之祭。

尤须注意,此间之神,非西方宗教之神,当须细求。东方之神,多拟人化认知,有尊重有亲近;西方之神,多超人化描绘,至高无上,可望而不可即。

中国人信仰古圣先贤。因古圣先贤以其教化,带给我们心灵生命的皈依。信仰的表达,便是为古圣先贤修庙立观,建寺树碑,如文庙、书院、佛寺、道观,既是祭拜之所,更是心灵生命传习之地。此为圣贤之信仰,亦兼宗教之功能。

中国人信仰经籍原典,以经典为文化之根,为文化之本。无论士农工商,贫寒富贵,均以读书为人生大本,均以文化为世道根基。故,世代为经典立习学之规,定读诵之法,建收藏之所,续编纂之责,以使薪火相传,薪尽火传。此为礼乐道德之信仰。

中国人信仰列祖列宗。没有祖宗,便没有我们后世子孙。中国人修家庙、建祠堂、立家训、订族谱,以彰祖上事功业德,以承家族法脉宗嗣。并以香火祭祀不断,以表感恩、敬仰、追慕、承传。此为祖宗之信仰,家族之信仰。

所以,常见中国人祭天祀地,礼山拜水,逢寺入拜,遇观亦礼,家有家祠,城有城隍。看似纷乱,实则一如,即祭拜、礼敬、仰止、皈依一切能生养教化身心的存在,这就是中国人的信仰,远较西方单一的宗教信仰丰富有趣。

以此而论,百年来的文化革命,既是对文化的反思与挑战,更是对信仰的质疑与破坏。今天,即便面对种种信仰的迷茫和缺失,我依然相信,对天地自然、古圣先贤、礼乐道德、列祖列宗等的信仰,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存在,或可沉寂,但不泯灭,一遇春风,自然化雨。

三、关于修身

《大学》中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此中所言“修身”与今人所言“修身”,大是不同。修身,今人多解为陶冶情操,修养德性。以社会公德和文明礼貌,约束和规范人之行为,培养高尚品格和操守,提高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准。古人所言修身,是指人之心性命情的修正和修身,今人多解为陶冶情操,修养德性。以社会公德和文明礼貌,约束和规范人之行为,培养高尚品格和操守,提高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准。古人所言修身,是指人之心性命情的修正和改善,以期真至圣贤之境,常言修心、修性、修命也。佛道以性命双修,福慧圆满概之。今人所言修身,多集中在古人所言修心方面,而对古人所言修性修命多不知,或多不信。

《黄帝内经》中言:“中古之时, 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此间既有心灵智慧之成果,更有生命气质之成就。这才是真正的修身。

原本,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吟咏讽诵,行止坐卧,皆可修心、修性、修命,即以此求得身体健康,心性超拔,品德高尚,智慧圆满。此谓修身,国学文化之大本,世间诸艺之宗旨。

国学文化是修身文化,不是空谈道理的文化,天人合一,不是比喻和形容,而是真实的生命状态。所谓以文化之,不仅是增加知识,改变观念,形成思想,架构理论;更重要的是变身心气质,即真实的生理气血变化和真实的心性精神变化。

国学文化,是义理学问要“上身”,如老百姓言功夫要上身。现在的文化学习却越来越变成学道理、讲道理,离身心气质越来越远;有些流行文化甚至连“道之理”都算不上。故,越学越狭窄,越学越迷乱。

古人观念中,道是道,理是理,道理是道之理,不是道。理不上身,理化不成功夫,身心气质就不会变,则理还是理,无法上升为道。道理,与认知有关,与思辨有关,但不是道。

故,求学问,求文化,是要做功夫的。儒释道各有其做功夫的方法和次第,亦有功夫上身的证验和指标,这是过去师门的核心和法脉所在。如遇事时的镇定,除来自于义理熏修,学问透化,更来自于扎实的“静坐”实修。殊为可叹的是,今天的学者,有多少是会做功夫的。

孔子能被称为素王,能被后世景仰为大成至圣先师,应该不是知识学问之功,而是道德威仪,而是圣贤气象。知识广,学养好,固然令人佩服;然功夫高,修为原,才会令人折服。

知识学养尚属外在,功夫修为才令身心气质变化, 培大威仪,成大气象,具大德能,以此摄服众人。身心气质变化,不在知识理论上,不在纸面空谈上,不在辩论猜测上;在习气改变上,在静定功夫上,在实修实证上。

国学文化恰立身于此。儒释道之修学,本在于将儒释道之法,落实到自我身心上去实践。故,是学佛学,还是修佛法;是习道学,还是练道功;是谈儒学,还是践履心性,决定了是成为知识分子,还是成为大宗师。

当下学习,流行王阳明,流行曾国藩,大多将王阳明的心学,曾国藩的家学,当成了知识和学问来学。学知识,学理论,学处世,学智谋, 唯独不学他们最厉害最根本的东西:身心气质变化的功夫。

大多的知识分子,穷生之精力, 或积无量知识,但自身内在的气,内在的质,整个的生,却从未被改变过,一身的学问,都成了装饰,未曾增益身心,未曾变化性命。

国学文化的特色是强调修身,强调人人皆须以修身为本。所谓修身,就是以文“化“人之心灵,以文“化” 人之生命。即,用文化改变人之心灵气质,用文化变化人之生理气血。俗常言之曰“做功夫”,儒释道以修行修炼修真名之,且各有做功夫之理法术诀。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