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刊定位
《国学》专刊始创于2006年,是光明日报的重要版面之一。专刊立足于“学界、学术、学人”,以“学者写、大众看”为基本路线,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国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普及国学知识、团结国学界广大学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办刊目标
专刊以光明日报(由中共中央主办的,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思想文化大报)为依托,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立足于现实眼光和世界眼光,力图打破(传统文史哲)学科壁垒;凡是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凡是有利于发掘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应有之地位的,都是本刊努力的方向;致力于探索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世界意义,推动相关学科建设,并构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国学学术园地;同时积极团结和服务广大国学学者和读者,充分发挥“老中青”学者传帮带的作用,共同营造良好公平的学术氛围和学术环境。
三、办刊宗旨
暂时沿用《文学遗产》版办刊宗旨:跟踪学术前沿、引领学术风气、回应社会关切、促进学术发展。
四、常设栏目
1.国学争鸣
2.国学漫谈
3.国学访谈
五、组稿与投稿要求
1.文章应当思想健康、观点鲜明、论证严密、逻辑清晰、富有新意,符合正面导向要求,语言简洁平易,不得含有政治、民族、宗教类敏感内容。
2.文章须为原创学术成果,未曾公开发表,不存在剽窃、一稿多投、重发发表等学术不端行为。3.标题一般不得超过10个字。应当简明、确切、具体,能够恰当反映论文内容,概括文章要旨。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3.文章字数一般在2000—3000字左右,优秀者可适当放宽。
4.文章应以报章体为主,开门见山,明白晓畅,既符合报纸生动活泼和大众性的特点,又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
5.文章主题应当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展开,立足于现实眼光和世界眼光,致力于探索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世界意义。凡是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凡是有利于发掘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应有之地位的,都是本刊的应有之义。组稿提倡围绕同一主题展开。
6.文章须注明作者姓名、单位及职称。合作的论文,署名须征得合作者同意,不得随意更改署名顺序。
7.文章用字应为简体字,字词与标点符号的使用须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引文须在来稿前核准。凡语言错误和引文错误过多的文章均退稿处理。
8.亲属回避原则。组稿过程中,应当主动规避存在亲属关系的作者的文章。本刊不接受亲属共同署名稿件。
9.同门与学生稿件问题。同一组稿件中,原则上最多只能出现一篇学生或同门的稿件。
10.严禁将论文署名他人发表的行为。暂不接受与青年学者共同署名的文章。
六、来稿须知
1.本刊不收取审稿费、版面费等任何费用。
2.为便于及时联系,来稿请注明作者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
3.来稿应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一经发现剽窃、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等学术不端行为,将通知相关单位,并列入黑名单。
4.本刊实行匿名评审制度,来稿经专家委员会相关委员匿名审核后方可进入报社的三审三校程序,审校后的文章将在本版择机刊发。
5.根据报社相关规定,项目或课题名称及其编号不得在版上出现。
6.为保证本刊质量,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编辑部有权对来稿作出必要修改。凡不同意修改者,请在来稿时注明。
7.根据报社相关规定,所有来稿网络传播权属于光明日报所有,本报有权对来稿进行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光明日报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凡不同意网络传播者,请在来稿时注明。
8.来稿的审阅期限一般为六个月,逾期未收到通知或未刊发,请自行处理。9.凡向本刊投稿者,均视为同意上述约定。
七、联系方式
邮箱:gmguoxue@163.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光明日报社教育部(邮编:100062)
光明日报《国学》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