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中国学问要建立在“感通”和“修行”基础上(二)

来源:首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论文集

作者:台湾独立学者 作家 薛仁明

不只是北大,也不只是大学,其实这种教育方式已彻头彻尾贯彻到我们的小学。我们总不断地强调对知识的追求,可我们的教育里面都没有教学生怎么样对旁边的事物有感受,更别说还要有能力感受得精准,感受到可以进入那个事物的真正状态,用《易经》的说法,叫做“感而遂通”。我们所有的学习里,都没有这一块,没有人教你好好地看一朵花,好好地感觉旁边的声音,好好地体会旁人的感受。他不断地在教你知识的建构,知识的组织;你不断地在分析,不断地在思考,不断地在思辨,不断在想有没有符合逻辑,你的论据是什么,你的知识有没有硬伤。他不断地在讲这些东西,可是,你生命的感觉到底在哪里,没有人跟你讲。

到最后,我们整个学问就彻底被异化,这异化导致即使是生命的学问,也变了味。每读一本经典,他们总要教你有多少版本,有多少解释,讲《老子》,就开始要教你老子的形上学、宇宙论,讲得天花乱坠。问题是,我们学这些干嘛?!我们知道老子的形上学,到底跟我们的生命有什么关系?!不幸的是,我们所有大学都在教老子的形上学。

我们为什么学老子的学问?不就是为了获得智慧,让我们日子过得好一点。我们之所以读老子,不就是为了让自己有能力化解事物,能能活得自在,能够慢慢生一种通透的能力!但现在教这些版本向题、讲那些形上学,好像都跟这个沾不上边!

今天学院的整个分析系统,从一开始,就逼你得离开生命,去“客观”地谈许多跟生命不太相干的问题。这样子做学问,难怪越做离生命越远,最后当然会搞得自己很不痛快。

千百年来,《论语》《老子》《六祖坛经》这些经典之所以能留下来,是因为后人不断地受这些话语启发,不断地被这样的大生命给打动,但今天学院里很少有老师问你,读了这句话你被打动了没有,他们几乎都不教你要被感动,而是教你要越冷静越好,这样才能把学问分析得最好,才可以顺利拿到学位,也才能够写得好论文。事实上,这样的学问是违背人性,是和我们的生命相冲突的。就生命的学问而言,这其实是种伪学问,除了这,还另有一种真学问。我们得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能做了一辈子伪学问,最后还告诉人家这才是真学问。

曾有记者采访我,后来刊出的题目就叫做《我们太缺乏一门叫做生命的学问》,我喜欢这个题目。采访时,她告诉我,在复旦读研究生时,只有一门课让她受益最深,那一门课的老师每次上课,就让大家只是读经典,读得很慢,不作任何学术分析,然后问大家有什么感觉。后来我问她:“这门课学校允许开吗?”她说,那个老师似乎跟学校搏斗很久,学校基本不赞成。我说,这个老师有办法升等吗?结果她说,那个老师已经放弃升等的念头了。我心想,这个老师怎么那么特殊?结果她告诉我,这个老师是南怀瑾的学生。

老实说,这样的教法离最根本的受益,当然还有一点点距离。但是,我觉得这位老师还是很了不起,他身在学院,能不纠结于学术,能不光谈道理,而是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受,这就不容易了。

中国学问要先建立“感通”和“修行”

今天学院谈的中国学问,一来纠结于学术,二来又老爱说道理。事实上,很多事情不是道理懂了,问题就能解决了。中国的学问,除了说理,向来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环节——修行,“修行”一词,若用儒家的话语,就是修身。《大学》里面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论语》里,讲来讲去,也都在讲修身。

修身首重真切,只要不真切,身就修不了。因此,《论语》里有几次孔子批评子贡,都是因为子贡爱说大道理,不真切。但是,中国的读书人,越到后代,越爱说大道理,口气也越来越大,譬如最有名的宋代张载四句教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年轻时读,佩服得不得了,简直要五体投地。而今有了一点阅历,有了一点生命实感,就难免要感慨:亏你说得出来,你做得到吗?事实上,什么是生命的学问?生命的学问是:做不到的,就千万别说。在中国的学问里,做不到的,你又偏爱说,那就叫“戏论”。

今天我们的大学里,就弥漫着戏论。这不只是因为整个源于西方的学院体制,这种体制本来就有主客对立、理论与实践落为两截的根本问题,其实也是因为中国从宋代以后,读书人就不断有一堆戏论,尤其那些越正经、越严肃的儒者越爱说戏论,老是讲一些自己做不到的话。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