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伟
来源:《泰山书院》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萌芽于唐、五代时期,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清末改制为新式学堂,延绵1000余年,历时悠久,对我国学术思想、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两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北京师范大学王炳照先生指出:“宋代是书院制度由形成到完善的重要阶段和关键时期。书院制度在宋代文化教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书院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宋代文化教育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因此,研究书院发展史必须研究宋代的书院。”作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教育机构,书院为我国古代教育发展和学术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宋代书院兴起和分布概况
书院之名,肇始于唐代,当时只是官方修书、藏书的机构。唐代的集贤书院、丽正书院,其性质相当于皇家图书馆。唐末五代战乱频繁、仕途险恶,一些学者不愿做官,隐居山林或乡间闾巷读书讲学,吸引了一些士子前来求学,书院开始具有讲学授徒的功能,如白鹿洞书院和应天府书院。明代李东阳说“书院之作,乃庠序之遗志,宋之初,学校未立,故盛行于时。”但唐末五代的书院数量少,规模不大,故其影响有限。朱熹在《衡州石鼓书院记》一文中谈到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指出由于唐末五代官学衰落,学校不修,学者求学而又没有适当的求学之所,因而选择了创建书院精舍这种教学形式,来满足世人读书求学的需要;“余惟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往往择胜地而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而为政者或就而褒表之,若此山,若白鹿洞之类是也。”从上可见,造成北宋书院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宋初官学却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士人求学需求很大,却苦无其所,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应运而生,起到了填补官学空白的作用,为广大士子提供了读书求学的场所。
第二,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宋初提倡文治,但国家一时又无力大量创办官学,故朝廷对书院给予多方面的表彰和赞助。像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都得到朝廷赐书、赐匾额、赐学田和奖励办学者等不同形式的支持,赐书者如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赐太室书院九经”。赐田者如宝元元年,“赐登封太室书院田10顷”。这些支持无疑是促进宋初书院兴盛的直接动因之一。
第三,佛教禅林制度的影响。佛教出于僻世逅俗、潜心修行的宗旨,多选择环境僻静优美的山林建立寺庙,五代及宋初的书院也大多建于山林名胜之中。佛教禅林集藏经、讲经、研经于一体,也对书院教学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如:书院的讲会制度就是借鉴了佛教僧讲和俗讲的讲经方式,书院教学的讲义和语录等形式,也是来源于佛教禅林制度。
第四,印刷术的应用,使书籍的制作与手写本相比,变得极为便利,是促成宋代书院兴旺发展的重要基础。书籍不再是珍藏品而是公众都可以拥有的,才有可能使书院拥有丰富的藏书,并真正成为面向社会的教学研究场所。
两宋时期,凭借经济繁荣及由之而来的社会大发展,以及印刷术带来的丰富书籍,我国古代科学文化事业进入到空前发达的黄金时期。书院受到重视,白新良先生在《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中提到,宋代共有书院515所,其中73所可以确考为北宋书院,317所为南宋书院,125所书院则分不出南北宋而只能笼统称为宋代书院,而唐五代时期只有70所书院,还不及宋代的1/7。北宋73所书院,分布在直隶、河南、陕西、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14个省区,每省平均5.2所。南宋共有书院442所,分布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等11个省区。南宋书院数量之多,分布范围之广,都为唐、五代、北宋所不能及,出现了中国书院建设有史以来第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