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伟
来源:《泰山书院》
第三阶段是孝宗朝(1162-1189)和光宗朝(1189-1194)。这是宋代书院教育的复兴时期。
从汉朝到唐代的儒经注释到北宋中期已经显得非常过时,因而宋朝的思想家纷纷批判旧观点,提出新解说。这些新的经学理论包括理学和王安石的学说。后来神宗朝(1067-1085)把王安石的学说定为正统理论,压制其他学派。理学在北宋后期大部分时间里都被视为异端。朝廷的蛮横行为激起人们对王安石学说的普遍反感,加上王学在理论上的不成熟,所以在腐朽的北宋政权被金朝轻易打败之后,王学就失去了统治地位。南宋前期,科举和正统的官办教育又重新使用过时的汉唐旧注疏。高宗时期(1127-1162年),由于理学家反对同金人讲和,他们的学说仍然受到压制。孝宗朝(1162一1189)是南宋政治最清明的时期。虽然统治者不喜欢理学,但对理学家的活动没有直接干涉。光宗(1189-1194)继位后,朝廷的政策仍然比较宽松。刘珙是朱熹的师兄。乾道元年(1165),刘珙知潭州,决定在废墟上重建岳麓书院。不到半年,书院落成。刘珙请平民理学家彪居正担任山长,招收学生20人。绍熙五年(1194)五月至八月,朱熹知潭州。他到岳麓书院视察,对教学提出改进意见,又选自己的学生黎贵臣到岳麓书院担任讲书,扩大理学的影响。在此之前,朱熹在淳熙六年(1179)初至淳熙八年(1181)三月担任路级行政长官权发遣南康军事。他一到任,就调查白鹿洞书院的情况,不久找到书院的遗址,马上下令重建,书院在次年三月落成。他亲自担任书院的“洞主”,在教学上倾注了很多心血。他制订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规定了书院的教育方针和学生的行为准则。他亲自作聘书,为书院选任教职人员。书院第一次上课,朱熹登台讲授《中庸》。白鹿洞离郡治有10多里路,每十天官员例假,他都到书院,把整个休息日用于指导学生学习。由于后来朱熹名望很高,现代学者普遍认为这时是宋代书院的鼎盛时期。事实上,因为朝廷不喜欢理学,不支持理学家开办书院,朱熹等人处境不好,一不小心就会受到攻击。在这些困难的情况下,各地书院教育的规模既不能与北宋前期书院衰落之前相比,更不能与南宋后期朝廷支持理学之后相比。
综上所述,在孝宗和光宗时期,朱熹等地方官为了传播理学,重建了一些著名书院,使宋代书院教育引人注目地复兴起来。他们以巨大的热情投入书院建设,使书院的教学和用人制度逐渐成熟。由于理学家的顽强努力,这些书院引起了朝廷和社会各界的注意。它们的影响大大超过了私立书院,公私书院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变化。这时朝廷不赞成理学,各个理学家的观点和教学方法也很不相同,朱熹等人重建的书院虽属官办,却多少带有私人讲学的色彩。这是宋代书院教育最有特色的时期。
第四阶段是嘉定(1208-1224)至宋末。这是宋代书院教育的极盛时期。
宁宗继位后不久,宰相赵汝愚和支持赵的侍讲朱熹就被排挤出朝廷。宁宗和外戚韩佗胄指斥理学为“伪学”,把赵汝愚、朱熹和一批同情他们的官员、士人说成是“伪学之党”,加以压制打击。但宁宗的统治使国家陷入了严重的危机。开禧三年(1207)十一月,在金朝大军入侵的情况下,宁宗不得不杀死韩侘胄,改变原来的统治政策。理学开始得到朝廷的肯定。于是,过去受压制的理学家和信奉理学的官员便积极进行书院建设,全国书院的数量和规模明显发展。
理宗朝(1224-1264年)以后,理学被定为唯一的正统学说,受到统治者极力推崇,书院教育也成为朱熹等理学大师的遗产,被官府继承。理宗大力支持书院建设,淳佑元年(1241年)视察太学时,他亲笔手写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赐给太学生,并颁行天下学校,使其成为全国官学共同遵守的准则,官办书院很快就遍及全国。每个州一般都有一所官办书院,有的州建立了两三所。不少县也办起了书院,很多官员和学者还办了私立书院。于是朝廷将书院纳入全国的官办学校系统,从景定元年(1260)起,中央政府向每个州派出一名书院山长,规定担任这个职务的必须是正式通过科举考试或从太学毕业的官员。
南宋后期,官办书院成为书院教育的主流,私立书院几乎毫无例外地向官办学校靠拢。永丰县士人黄惟直开办的龙山书院,从成绩考核到伙食供给都完全模仿州县学,以培养学生参加科举为目标,平时由黄惟直讲课,考试则请县官或通过了科举考试的人主持,仿效官学,唯恐不及。应氏家族建立的翁洲书院完全依照朱熹为白鹿洞书院制定的方针安排教学,“讲肄程式一遵晦庵朱文公白鹿洞规。”
南宋书院的繁荣,不仅表现在数量大增,规模扩大,更重要的是在制度上的进一步完备。教育、传导、藏书、刻书、祭祀学派祖师、经营田产等成为书院的六大事业,表明书院已经成为一个功能完全并且可以独立运作的文化组织;内部的职事设置日趋合理,基本形成研究教学、行政管理、财务后勤、学生自治等相互联系的几大职能组成,书院的组织管理已臻完善;各书院开始制订并执行学规、规程、揭示等不同名目的规章制度以规范自身行为,宣示自己追求的目标与学术文化主张。这种自觉的举措,是书院制度走向成熟最终确立的标志。
元朝继承了南宋后期的政策,把书院列入全国官办学校系统,书院教育完全没有特色。明代,书院没有列入官办教育体系,不受全国统一制度的控制。王守仁等思想家和政治家曾开办书院,宣传自己的理论和主张,对抗朝廷的正统学说,批评朝廷的弊政。书院教育又呈现出自己的特色。清朝在雍正十一年(1733)开始建立全国的官办书院系统,把书院教育作为国家正统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从此官办学校的弊病都出现在书院教育之中。到十九世纪后半叶,清朝严重腐败,府州县学普遍停止教学,书院更成为落后的传统教育在全国各地的最后堡垒。八国联军的入侵表明,再不改革,清朝就要灭亡。光绪二十七年(1901)七月和八月,朝廷再次下令废除八股文考试,将全国省会的书院改为大学堂,府和直隶州的书院改为中学堂,州和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中国传统书院的发展到此结束,中国传统官办教育体系被全国性的现代学校系统所取代,至此,古老而传统的书院跨向了近现代,在延续中国文化教育发展和传承中走向了新生。
作者系泰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