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湖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作者:杭州市科技史研究会副秘书长 仙松
作者单位:杭州市西湖游船总公司
三、西湖游船节自古有之
西湖游船节自古有之。不过,那时的游船节还是叫“西湖龙舟竞渡”。
《吴越春秋》一书认为,西湖龙舟竞渡起于吴越,其目的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但从我国传统的龙舟竞渡习俗来看,端午的龙舟竞渡,据说是为了纪念公元前278年投江殉国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一种遗俗。其实,在屈原未跳汨罗江之前,我国各地早就有了龙舟竞渡的这项水上活动。据《穆天子传》一书的记载,西周穆王时便有端午龙舟之俗。在远古时代,华夏族祖先以龙为图腾,他们把伏羲、女娲、颛顼、禹等奉为法力无边的龙,端午节便是古代华夏族人祭祀龙的一个节日。又据我国著名的诗人和学者闻一多先生所撰写的《端午考》一文的叙述,距屈原投江千余年之前,划龙舟的习俗就已经在江南的吴越水乡一带存在。后来,屈原投江,汨罗江西岸的村民驾舟营救。“士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渡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竟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速楫齐驰,棹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而南郡、襄阳尤甚”(见《隋书·地理志》)。由此可见,龙舟竞渡这一水上活动,虽早于战国时代,但却盛于屈原投江之后。
据记载,古时的龙舟竞渡,每年都要在西湖上举行二次。一次在农历的二月初八,一次在五月的端午节。
南宋建都杭州时,西湖龙舟竞渡最盛。农历二月初八的龙舟竞渡盛况,据《梦梁录》一书的记载:“初八日,西湖画舫尽开,苏堤游人来往如蚁。其日,龙舟六只戏于湖中,其舟俱装十太尉、七圣、二郎神、神鬼快行(笔者注:以上称呼,都是神鬼的名目)、锦体浪子、黄胖(笔者注:以上称呼,都是土制的玩偶),杂以鲜色旗伞、花篮、闹竿、鼓吹之类,其余皆簪大花、卷脚帽子、红绿戏衫,执掉行舟,戏游波中。帅守(笔者注:此称呼,即指当时临安府的文武长官)出城,往一清堂(笔者注:一清堂,宋时在北山路的菩提院和昭庆寺附近,后改名为“玉莲”,宋时的龙舟竞渡争标都在此举行)弹压。
其龙舟俱呈参(笔者注:呈参即禀陈)州府,令立标竿于湖中,挂其锦彩、银碗、官楮(笔者注:官楮即钞票,官钞),犒龙舟快捷者赏之。有一小节级(笔者注:宋时的吏役),披黄衫,顶青巾,带大花,插孔雀尾,乘小舟抵湖堂(笔者注:湖堂即一清堂),横节杖,声喏(笔者注:施礼。此处有报到的意思)取指挥(笔者注:即听指挥)。次以舟回朝诸龙(笔者注:诸龙即各条龙舟),以小彩旗招之。诸舟俱呜锣击鼓,分两势划棹旋转,而远远排列成行。再以小彩旗引之,龙舟并运者二。又以旗招之,其龙舟远列成行,而先进者得捷取标赏,声喏而退,余者以钱酒支犒(笔者注:即犒赏)也。湖山游人,至暮不绝。”
明清时期,西湖龙舟竞渡都在五月上旬举行。五月端午的龙舟竞渡盛况,据《杭俗遗风》一书的记载:“西湖有龙舟四五只,其船长约四五丈,头尾均高,彩画如龙形,中舱上下两层,首有龙头太子及秋千架,均以小孩装扮,太子立而不动,秋千上下推移,旁列十八般武艺(笔者注:古代的十八样武器。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爬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各式旗帜,门列各枪,中央高低五色彩伞,尾有蜈蚣旗,中舱下层敲打锣鼓,旁坐水手划船。若做胜会,大看船停泊湖中,龙舟四周圈转,鱼贯而行。如抛物件,各龙舟水手下水争抢。最难者莫如钱、鸭二物,钱则入水即沉。鸭则下水游去,各舟争逐,大有可观。游船之中,或有打十番锣鼓者,亦有吹弹歌唱者。城里河中,亦有从艮山门水门来者,游人座船敲打锣鼓,名曰‘游短景儿’约五月初一起到初十为竞渡时焉”。
西湖的龙舟竞渡,应该说是民间一种很好的水上运动形式,但后来被封建统治者掺入了许多糟粕,清末以后就不再持续。
由此看来,西湖游船节自古有之,且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令人叹为观之!
笔者认为,农历的二月初八与五月端午这两个日子举办西湖游船节,季节和气候都很适宜,尤其是五月端午,则更具人传统特色;再加上,此时的杭州旅游,旺季已接近尾声,正好补充客源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