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论雷峰塔兴衰的时代印记及其现实意义(一)

来源:西湖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作者:杭州市风景园林学会  陈汉民 洪尚之

作者单位:园文局西湖志办公室

杭州西湖雷峰塔,作为一座驰名中外的古建筑,作为一处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内涵和特殊游赏审美功能的名胜古迹,伴随着时代的风雨,社会的变迁,遭逢过塔建——塔衰——塔毁的悲欢、忧乐和坎坷。如今,柳暗花明,终于迎来了塔复(重建)的光明前景。纵观这座千年古塔的“苦难历程”,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探讨的方方面面。本文试通过对决定雷峰塔由兴建到变微乃至毁圮的时代社会背景的考察,力图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揭巢其必然的发展走势,为更好地恢复和利用这一珍贵的名胜古迹,提出几点管窥之见以供参考。

一、雷峰塔的兴建,是吴越社会安定、富庶历史风貌的折射

雷峰塔由五代吴越国第五位国主钱俶筹建于北宋开宝五年(972)之前,建成于太平兴国元年(976)之后,1其竣工至迟不晚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纳土归宋。

五代时期的中国,南北分裂。中原地区先后有梁、唐、晋、汉、周五代更迭;南方则有吴、南唐、吴越等十国割据。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又以北方尤为惨烈。“于此之时,天下大乱,中国之祸,篡弑相寻”,“五十三年间,易五姓十三君,而国亡被弑者,长者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出现“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2的混乱局面。然而在这一片腥风血雨中,吴越国统治者却能明智地实行保境安民、发展生产、臣事中原的国策,得以“休兵乐业二十年”,社会相对保持安定。3北方大批避乱者南来,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增强了吴越国的社会生产力,统治者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鼓励开荒种地,济、扶助贫民,提高了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境内丰阜”,4“桑麻蔽野”,5立国之本的农业连年丰收。吴越统治者又很注意对外交往,发展海外贸易,既有与当时割据的各国及吴丹、宋的陆上、水路联系,又通过海道与日本、印度、大食(今中亚、北非)等国家、地区进行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从而减少了战乱之灾,赢得了社会安宁,提高了政治威信,增加了财政收入,延长了政权的存在,也促进了统辖区内手工业和城市商业、文化的发展。杭、嘉、湖一带在此一时期打下了“丝绸之府”的基础;杭州逐渐成为雕版印剧业的中心;越州(今绍兴)的青瓷发展到顶峰,湖州、杭州、越州、台州、婺州(今金华)、括州(今丽水)等成为造船业基地。唐朝时,杭州的繁荣不及姑苏(今苏州)、会稽(今绍兴等)二郡,自钱氏建国而始盛,6其时“邑屋华丽,盖十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江涛浩渺、烟云杳霭之间”,7成为“东南名郡,咽喉吴越,势雄江海,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的政治、经济和对外交往的中心。8正是在上述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的保障下,吴越国得以在境内大事倡扬佛教,建造一大批佛寺、佛塔,杭州“城郭内外,增建佛庐者以百数。盖其时偏安一隅,财力殷阜,故兴作自由。”9从而既在思想意识方面强化了统治又在客观上有利于地域文化的发展。

雷峰塔从筹建到竣工,已进入吴越末期。塔建成不到三年,吴越版图即归入宋朝一统江山之中。不过,吴越归宋,并非被武力征服所致,而是吴越统治者顺应国家统一的历史潮流,主动“纳土”的结果。这就在客观上使经过多年开发、建设与积累而已经相当富庶的东南沿海地区。能够避免战乱的蹂躏。换言之,也就是确保了象雷峰塔那样大型建筑的建造、竣工。这些,都是符合当时当地人民群众盼望长治久安的愿望的。雷峰塔以及如杭州保俶塔、白塔,松阳延庆寺塔,黄岩灵石寺塔,苏州云岩寺(虎丘)塔,上海龙华寺塔的建造、存世,都或多或少地折射出吴越时期特殊的社会状况和历史风貌。


注释:

①王士伦《吴越浮屠·匠心独具》,《杭州历史丛编》之三《吴越首府杭州》,112页,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

②并见欧阳修《新五代史序》。

③《吴越备史》卷一“武肃王”。

④ 《旧五代史》卷——三《钱弘佐传》。

⑤ 同③。

⑧ 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五。

⑦ 欧阳修《有美堂记》。

⑧ 李华《杭州刺史厅壁记》。

⑨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一《西湖总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3月新一版。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