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湖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作者:杭州市风景园林学会 陈汉民 洪尚之
作者单位:园文局西湖志办公室
二、雷峰塔的衰微,是明中叶后封建社会
危机四伏、日趋没落的影子
雷峰塔形制上原与杭州六和塔是一对“姐妹”,其外围木构檐廊可以登临凭眺,这从今存南宋李嵩《西湖图》所绘雷峰塔一望可知。此外,从南宋和元代人流传下来的许多诗文作品中,亦可读到对登塔观赏、游乐的描述。“雷峰夕照”列入西湖十景,足证其在西湖游赏中的重要地位。尽管在北宋到明中叶前将近500年的漫长岁月里,雷峰塔曾经遭遇过自然与人为的种种灾难损坏,如北宋末宣和年间(1119~1125)方腊起义时和南宋建炎末两次险遭不测,10但是直到倭寇为害我国沿海地区发生之前,这座巍峨而精致的古建筑一直屹立在西湖南岸尽领湖山风骚。
倭寇对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侵扰、破坏始于明初,至嘉靖(1522-1566)年间达到高峰。明朝虽然在立国之初就一度与日本建立了邦交关系,但这时的日本已进入南北分裂时期,天皇被握有实权的幕府将军所控制,而幕府之下有各地的“大名”(诸侯),割据一方,互相攻战,在战争中失利的一些日本南朝“大名”,经常组织武士、浪人和商人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贸易,贸易不成即行抢劫,遂被称为“倭寇”。11
明洪武、永乐两朝,对倭寇入侵进行了有力的打击,这和当时政局稳定,国力强盛是分不开的。倭寇因此不敢再作大规模的侵扰。然而到嘉靖年间,倭寇的肆虐又猖獗起来。这是由于一方面,十五世纪后期的日本再度进入蕃侯混战,众多的诸侯国争着要与明朝通商,而明政权实行闭关锁国只允许有限制的朝贡贸易,满足不了日本方面的欲望。于是,在利害关系的驱动下,这些习惯于弱肉强食的日本蛮酋便不惜诉诸武力侵入中国沿海进行武装抢掠。另一方面,此时的明王朝早已无法与洪武、永乐时期相比,以嘉靖帝朱厚燃来说,已从登位初期锐意革新、打击宦官专权的颇能有所作为,急剧衰退、堕落成为沉溺方术、一心企图成仙的昏君;而与宦官内传势力互为消长的,是内阁权力的上升,亦即所谓“政归内阁”。及至以阴柔贪墨著称的奸佞严嵩在首辅权位的激烈争夺中上台执政后,媚上欺下,结党营私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内阁成员们为了固位保身,非但不留心朝政得失、国家治乱兴衰,甚而专擅阴谋,一味媚上,欺君愚民,腐败丑恶不一而足。多年内阁纷争,使官场形成“爱恶交攻”,“巧宦取容”的恶习,12而皇帝的荒嬉莫逆更使一般官僚丧失政治责任心,庸庸保位,因循敷衍的风气日甚一日,日常行政陷于涣散与混乱,“入官视事,循例取索”,13“敷奏虽勤,而实效盖鲜,……催督稽验,取具空文”。14一些有权有势的官吏,趁机大肆索贿肥私,“权门之利害如响,富室之贿赂通神,钝口夺于佞词,人命轻于酷吏”。15腐败的毒菌还侵入军队,许多军官把军士当作自己私家的仆役,“私役在家,侵其月粮”;16营中兵丁多为“老弱疲惫,市井游贩之徒”,军官多是“世胄纨袴”。军队的训练如同儿戏,“四集市人,呼舞博笑而已”。17正是在如此内部腐朽取败的社会条件下,侵略成性、凶恶残忍的倭寇乘虚而至,东南沿海的“倭患”日益严重,人民的生命财产,历史遗留的名胜古迹,厄运难逃。
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侵入杭州湾,围攻杭州城,地方当局不得不在城外坚壁清野,预先备战坚守。为防倭寇以城郊建筑作为攻城据点,城外大批民房、寺观等被明守军拆毁,著名古刹昭庆寺亦被烧成灰烬。18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寇又大举进犯,杭州被围,“数十里外,血流成川”。19雷峰塔遭大火焚烧,即在此时,“东倭入寇,疑塔中有伏,纵火焚塔,故其枪级皆去,赤立童然,反成异致。”20
雷峰塔遭火劫,从表面看缘自倭寇的多疑、狡诈、残暴,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不难看出,如果不是朝政腐败,国力衰惫,边防不修,原本不过是一群打家劫舍乌合之众的倭寇,又岂能深入到象杭州这样繁华的省会城市来纵火作恶?一言以蔽之,明朝中叶封建社会呈现的危机四伏、日趋没落态势,正是雷峰塔走向衰微的根源。
注释:
⑩《淳祐临安志辑逸》卷八,《武林掌故丛编》第二十四集222册。
11傅衣凌主编,杨国桢、陈支平著《明史新编》,213页,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12 张居正《张文忠公文集》《奏疏》—《陈六事疏》。
13 15 《明世宗实录》卷一五三。
14 张居正《张文忠公文集》奏疏》三。
16《明世宗实录》卷一三一。
17《明世宗实录》卷二六五。
18 《昭庆寺志》卷一,《武林掌故丛编》第四集 35 册。
19《明史纪事本末》卷五五《沿海倭乱》。
20陆次云《湖博杂记》,《武林掌故丛编》第八集66册。